海闻社观察 放下身段。
15年前,手握星巴克咖啡还是都市白领的身份象征,如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拿着9.9元的瑞幸、幸运咖走过星巴克门口。全球咖啡巨头星巴克在中国市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025年11月4日,星巴克官方宣布与博裕资本达成战略合作,以40亿美元的企业价值向后者出让中国零售业务至多60%的控股权,自身保留40%股权并继续收取品牌授权费。
这场交易将星巴克中国的整体估值推升至130亿美元。在深耕中国市场26年后,这家咖啡巨头正式进入全球品牌与本土资本的共治时代。

图源:星巴克中国官微
市场变局
中国咖啡市场正经历结构性变革,咖啡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不再是社交标识,而只是日常饮品之一。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现磨咖啡市场规模突破2800亿元,同比增长21%。但增长背后的结构变化尤为显著,30元以上高端赛道的增速仅为3%,而9.9-16元的平价市场占比已高达58%。
星巴克的市场地位在这轮变革中明显下滑。尽管星巴克中国门店数量已突破8000家,但其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从巅峰时的60%骤降至14%,被瑞幸和库迪远远甩在身后。
竞争对手的扩张速度令人咋舌。瑞幸咖啡的门店规模已突破26000家,库迪咖啡也达到了6800家。蜜雪冰城旗下的幸运咖也已经扩张了约9000家门店。
星巴克中国2025财年的业绩报告,则揭示出这家咖啡巨头面临的深层危机。
2025财年,星巴克中国营收增长5%至31.05亿美元。单看第四季度,营收同比增长6%至8.316亿美元,这已是星巴克中国连续四个季度保持营收增长。
然而,这种增长建立在脆弱的量价背离基础上。同店交易量增长9%的同时,客单价却同比下降7%。
不是说降价不正常,毕竟国内同行们都卖得便宜,但在没和过去的高端定位切割的情况下,对品牌多少造成了伤害。
2025年第三季度,星巴克为应对瑞幸的“9.9元咖啡节”推出同款特价产品,直接导致中杯及以上高单价产品占比从78%降至65%。
与此同时,外卖订单占比提升至32%,而外卖客单价较到店消费低15%,进一步拉低了整体均价。如果客单价进一步下降,将进一步压低公司的毛利率,星巴克自然会失去盈利优势。
面对一二线市场的增长瓶颈,下沉市场本是星巴克的希望所在,但进展并不顺利。
2025财年,星巴克新进入47个县级市场,下沉门店占比提升至35%。但下沉市场的扩张速度和盈利效率远不及本土品牌。
也没别的原因,无非太贵了。
下沉市场消费者更注重性价比与便捷性,对第三空间的体验需求较低。然而星巴克在下沉市场的门店中仍有40%为面积超200平方米的全服务门店,这并不是下沉市场的刚需。
供应链支撑能力的滞后进一步制约了下沉进程。星巴克的物流网络主要覆盖一二线城市,下沉市场的配送半径过长,,导致咖啡豆新鲜度下降,物流成本进一步提升。
资本抉择
在长达9个月的竞购战中,博裕资本最终从超过20家投资机构中脱颖而出。
博裕资本的胜出得益于其精准匹配了星巴克中国的核心诉求。该机构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深耕中国市场、布局全球的另类资产管理公司,投资组合超过200家企业。
为避免控股方过度干预品牌核心价值的风险,双方设计了精巧的治理结构。
根据协议,星巴克虽让渡60%股权,但保留三大核心权利:一是品牌与知识产权的绝对所有权,门店设计、产品配方、质量标准等由星巴克全球统一制定;二是关键事项一票否决权,涉及品牌战略、供应链标准、IT系统升级等重大决策需双方一致同意;三是派驻质量监管团队,对食品安全和服务体验进行全流程监控。
这样的模式,既给了博裕充分的本土化操作空间,又守住了星巴克的品牌底线。类似的平衡策略在麦当劳中国与凯雷的合作中已被验证有效,金拱门体系的成功令人羡艳。
联姻博裕后的星巴克,仍面临不少挑战。
如何在坚守高端调性的同时适应平价竞争是一大难题。毕竟在平价模式的倒逼下,如果被轻易卷入价格战,很容易导致老品牌的价值稀释。
此外,外卖生态的被动也是痛点。星巴克专星送业务90%依赖第三方平台,支付的佣金比例达18%。这又如何适应外卖业务极其便捷便宜的中国市场?
双方合作设立了一个极具野心的目标:未来将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规模逐步拓展至20000家。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下沉市场的突破。
与博裕的联手,是星巴克入华26年来最深刻的战略调整。这次更新不是为了远离星巴克的传统,而是为了更贴近现在的中国市场。
如果只是偶然推出几款中国人适口的产品,那并不能叫作本土化。只有从整个供应链体系、门店设计、经营理念等层面彻底贴近中国市场,成为一家真正的中国企业,才能抓住中国消费者的心。
下载格隆汇APP
下载诊股宝App
下载汇路演APP

社区
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