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债ETF如何投:投资价值和优选策略

首批科创债ETF已完成募集。短期来看,市场的学习效应叠加抢券行情有利于初期的发行与扩容。长期来看,政策端对于中长期资金持续流入的引导,以及打造债券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能力制度闭环的规划,将成为推动产品茁壮发展的动能。

投资要点

科创债市场扩容提速,红利持续释放未来可期。科创债发展历程主要历经三个阶段:1)2015-2021年双创债阶段;2)2022-2025年科创债阶段;3)2025年5月以来债市科技板阶段。自5月新政发布以来,截至25年6月末,新口径下科技创新债券累计发行规模已超5850亿元,接近2024年全年科创债发行规模的50%。存量约2.5万亿科创债中,新发的科技创新债规模占比近1/4。这其中,新发债券民企主体的余额占比达9.2%,较此前其他存量科创债的3.7%有所提升。当前的科创债3.0阶段,是在2.0阶段通过央国企高评级增信做大市场后的又一次政策跃迁,通过风险共担+主体扩容+创新工具的政策组合,重构债市服务科技创新触达真实科创需求的适配机制。伴随一系列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科创债市场发展未来可期。

首批科创债ETF已完成募集。2025年6月18日,证监会主席吴清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将进一步强化股债联动服务科技创新的优势,大力发展科创债,加快推出科创债ETF。目前首批10只科创债ETF已于2025年7月7日完成募集。所跟踪指数的成分券均来自于交易所挂牌上市的高评级公募科技创新公司债以及科技创新债券。截至2025年6月末,中证/上证/深证AAA科技创新公司债指数的平均市值法久期分别约为3.75/3.81/3.27,样本券余额总量超1万亿元。

债券ETF工具箱迎来重磅升级, 加入科创债ETF构造轮动组合可有效提升风险收益比。自2024年以来,国内债券市场投资被动化浪潮兴起,以债券ETF为代表的指数债券基金产品规模快速增长。在这一进程中,富国基金稳立潮头,截至2025H1,债券ETF在管规模达520亿元,稳居市场前三。其旗下政金债券ETF兼具久期与票息优势,已成长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债券ETF。通过政金债券ETF(511520.SH)以及即将上市的科创债ETF富国(159200.SZ;以跟踪指数代替)及其所对应的期限利差与信用利差分位数水平,利用滚动1Y的利差三分位数构造一个简单的二元轮动组合。考虑到利差的周期性是由经济周期与投资者行为等因素的动态平衡共同驱动,具有较为明显的均值回归特征,因此我们高配更高分位数水平下的利率/信用品种。以此策略构建,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在过去两年收益与原有政金债券ETF基本持平,但是整体波动与回撤相对更小的组合,风险收益比提升显著。

抢券行情短期有利于产品的发行与扩容,长期依赖于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2025年5月以来,8只信用债ETF纳入质押的红利预期不仅带动信用债ETF整体市场规模出现爆发式增长,针对成分券潜在资金流入下的正反馈交易同样愈演愈烈。而科创债ETF的快速推出,以及未来有关质押、做市等优化机制,在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的过程中,正在被市场逐步预期。市场的学习效应叠加抢券行情正使得有关成分券的估值利差在一定程度上被压缩。短期来看,这有利于相关科创债ETF的发行以及扩容。长期来看,政策端对于中长期资金持续流入的引导,以及打造债券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能力制度闭环的规划,将成为推动产品茁壮发展的动能。

风险提示:经济恢复超预期、过去的业绩不代表未来的表现。

正文


1

科创债市场扩容提速,红利持续释放未来可期


1.1 2015年以来科创债的发展主要历经三个阶段

1)双创债阶段: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而诞生的债务工具。这一阶段的科创债(双创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由发改委监管的双创孵化专项债、由证监会监管的双创公司债以及由央行监管的双创专项债务融资工具

2015年发改委试点双创孵化专项债。2015年1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双创孵化专项债券发行指引》,旨在支持“双创孵化”服务产业类企业或园区实施新建基础设施、扩容改造等一系列项目建设。双创孵化专项债的优势在于其可参照发改委“加快和简化审核类”债券审核程序,且对于偿债保障措施较为完善的企业申请发行时可适当放款准入条件。

2016年证监会试点双创公司债。2016年证监会成立了跨部门的创新创业公司债券试点专项工作小组,推动创新创业债的试点工作,并于2017年发布了《关于开展创新创业公司债券试点的指导意见》,由符合条件的双创公司、创投公司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发行公司债券,重点支持注册或主要经营地在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等双创资源集聚区内公司,及新三板创新层挂牌公司。

双创债试点阶段发行规模有限,但为后续的政策变革奠定了框架基础。受到增信机制不足,普遍高企的融资利率水平,债券与研发周期存在期限错配等多方面因素的掣肘,在双创债试点阶段,发行人与认购方的积极性并不高,自2016年以来至2021年末,以双创公司债和双创孵化专项债为代表的双创债累计发行仅1322亿元,整体规模有限,政策红利未受到充分释放,但这一阶段也为后续的政策变革奠定了框架基础。

2)科创债阶段:债券市场系统性支持科创企业拉开序幕。这一阶段的科创债由2022年全面升级后的科技创新公司债与科创票据所主导,在发行主体认定、募资用途及配套制度上做了进一步完善与扩容。以央国企高评级发行人为主的供给格局,使得这一阶段的科创债信用资质相比双创债时代有了大幅提升,在整体信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伴随政策的持续引导,该阶段科创债发行规模有了显著的提升。

2022年推出交易所间科技创新公司债。2022年5月20日,上交所与深交所相继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司债券发行上市审核规则适用指引第4号——科技创新公司债券》以及《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司债券创新品种业务指引第6号——科技创新公司债券》,在原有双创公司债基础上进行全面升级。在发行主体上确立了科创企业类、科创升级类、科创投资类和科创孵化类等四个类别,并进一步完善了其相对应的认定标准与募集资金用途及有关配套措施。

2022年科创类融资产品工具箱升级为科创票据。2022年5月20日,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发布《关于升级推出科创票据相关事宜的通知》,将此前银行间科创类融资产品工具箱升级为科创票据,并明确划分为科创主体类与科创用途类票据两个种类。前者主体需具备至少一项科技创新称号,而后者募集资金中应有不低于50%的部分用于支持科创的相关领域。

科技创新公司债与科创票据的全面升级推动这一阶段的发行规模显著提升。从政策升级后的发行主体情况来看,截至2025年6月末,累计发行的科创公司债与科创票据的央国企发行主体规模占比高达98%/82%,AAA评级占比达89%/80%,相较双创债的73%/43%有了明显提升。信用资质的改变以及政策端的持续引导使得这一阶段科创债在供需两端的积极性上均有了大幅改善,科创公司债与科创票据合计发行规模一举跃升至超2.6万亿元。

3)债市科技板阶段:全面升级扩容统筹管理,拓宽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渠道。

债市科技板正式推出,综合原有各类工具统筹为科技创新债券。2025年5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有关事宜的公告》, 综合原有的公司债券、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统一划入科技创新债券范畴,并就发行主体范围、信息披露机制、募集资金使用范围、风险分担等机制做了全面升级。与此同时,沪深交易所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服务新质生产力的通知》,交易商协会发布《关于推出科技创新债券构建债市“科技板”的通知》,就有关举措做了进一步细化。

发行主体进一步拓宽至金融机构。《公告》明确发行主体包含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和创业投资机构等三类机构。其中,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均可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旨在拓宽金融机构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贷款、债券、股权及基金投资等多元化融资的资金来源,强化其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多样化融资需求的能力,从而引导更多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高效配置。

完善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散分担机制。交易商协会《通知》提出加大政策性工具的支持力度,依托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等政策性工具,通过提供担保增信、创设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债券投资等多种方式,为科技型企业和股权投资机构提供增信,发挥引领撬动作用,支持相关主体,特别是民营主体拓宽债券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形成债、股多渠道联动、全生命周期接力融资的机制。

新政发布以来发行规模大幅攀升,其中金融机构规模占比近半。自5月央行与证监会联合公告发布以来,截至2025年6月末,新口径下科技创新债券累计发行规模已超5850亿元,接近2024年全年科创债发行规模的50%。其中,金融机构发行规模约2710亿元,占整体发行规模约46%,银行与非银占比分别达37.6%/8.7%。

1.2 科技创新债余额占比已达约23%,民营主体比例有所提升

存量约2.5万亿科创债中,新发的科技创新债规模占比近1/4。截至2025年6月末,广义科创债累计发行规模共计3.4万亿元,其中交易所间的科创公司债发行超1.3万亿,占比38%,银行间的科创票据发行近1.38万亿,占比40%,而新政发布后科技创新债券累计发行规模超5850亿,占比17%。从存量结构来看,截至2025年6月末,存续的科创债余额共计2.49万亿。其中,科创公司债和科创票据存续规模达1.2/0.6万亿,占比49/26%,而科技创新债券存续规模约5805亿,占比约23%。

央国企比例维持高位,民企占比有所提升。从发行人主体性质来看,截至2025年6月末,新发行的科技创新债券存量余额中,超85%的比例为央国有企业,其中央企占比达49%,地方国有企业达36%。这一比重虽然较其他存量科创债近95%的央国企比例有所下滑,但依然维持较高水平。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债券存量余额中的民企占比达9.2%,其中也包括一些科创成色较高的A股上市公司,较其他存量科创债的3.7%有所提升。

本轮新发科技创新债券期限仍以中短端为主。从期限结构角度看,本轮新发的科技创新债券偏中短端为主,集中在3年以内。截至2025年6月末,存量科技创新债券中(经余额加权)约60%的剩余期限集中在1-3年,较原有其他科创债43%的比重有所提升。一方面与民企发行主体规模有所提高有关,另一方面部分央国企的募集资金用途中,用于偿还有息负债与置换的比例也有所提升。因而当前科技创新债券经余额加权后的平均剩余期限约为3.29年,较其他存量科创债的3.40年有所降低。然而随着更多创新机制的触达,以及政策端对于长期限债券发行的鼓励,以匹配科创领域资金的使用特点和需求,发行端久期有望逐步提升,进而拉长存量科创债券的平均期限。


2

科创债ETF蓄势待发


首批10只科创债ETF完成募集发行。2025年6月18日,证监会主席吴清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将进一步强化股债联动服务科技创新的优势,大力发展科创债,加快推出科创债ETF。当日,富国基金、嘉实基金、南方基金、景顺长城、易方达、鹏华基金、博时基金、广发基金、华夏基金、招商基金等10家机构相继上报首批科创债ETF产品。7月2日,10家机构共同发布公告称,旗下科创债ETF已获得证监会准予注册批复,并将于7月7日开启发行,计划募集上限均为30亿元人民币。截至7月7日,首批10只科创债ETF的募集已全部于发行首日当天完成,并带来初始约290亿元的增量资金,发行情况好于此前基准做市信用债的募集。

10只科创债ETF跟踪三大指数,聚焦高评级交易所科创债。首批发行的10只科创债ETF 中,有6只跟踪中证AAA 科技创新公司债(932160.CSI),3只跟踪上证AAA科技创新公司债(950167.CSI),1只跟踪深证AAA科技创新公司债(921130.CNI)。三大指数的成分券均来自于沪深两市交易所挂牌上市的,主体评级AAA(中证和上证指数要求隐含评级AA+及以上)的公募科技创新公司债以及科技创新债券。其中,上证AAA科技创新公司债指数的备选券来自于上交所挂牌,深证AAA科技创新公司债指数的备选券来自于深交所挂牌,中证AAA科技创新公司债指数的备选券来自沪深两市挂牌。截至2025年6月末,中证、上证、深证三大指数平均市值法久期分别约为3.75/3.81/3.27,样本券余额总量超1万亿元。

指数成分券高度重合。由于三大指数样本均来自于交易所间科创债,且中证AAA科技创新公司债指数的样本来源涵盖沪深两市,因此其余两大指数的成分券与前者高度重合。截至2025年6月末,中证、上证、深证三大指数的样本券数量分别达810/670/146只,上证、深证指数的成分券与中证指数的重合率分别高达100%/89%,而中证指数与其余两者间的重合率也高达99%,其中的差异性或仅来自于隐含评级与剩余期限要求的细微差异。

1-3年占比最高,以中短端为主。从剩余期限的分布结构上来看,三大指数在1-3年和3-5年的个券数量占比较高,这一点与存续科创债整体分布较为接近,首批10只科创债ETF布局将以中短端为主。


3

债券ETF工具箱迎来重磅升级


富国基金债券ETF在管规模稳居市场前三。富国基金是国内老牌管理机构,成立于1999年,是经证监会批准设立的首批基金管理公司之一。截至2025年一季度,公司在管产品数量达374只,合计规模10,940亿元,其中包含了59只ETF产品,规模共计1568亿元。自2024年以来,国内债券市场投资被动化浪潮兴起,以债券ETF为代表的指数债券基金产品规模实现快速增长。在这一进程中,富国基金稳立潮头,截至2025年6月末,债券ETF在管规模达520亿元,自2024年以来稳居市场前三。

兼具久期与票息,政金债券ETF(511520.SH)成为规模最大的债券ETF。伴随2022年以来国内利率水平的快速下行,尤其是在2024年资产荒演绎下,全年10Y 收益率下行超80bp,久期策略占据主导,政金债券ETF(511520.SH)兼具久期与票息优势,受到市场广泛关注。一方面,政金与国债同属无信用风险类资产,其利差通常反应国债票息收入的税收豁免效应,然而根据财政部印发《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证券投资基金从证券市场中取得的收入,包括债券的利息收入,暂不征收企业所得税,基金税收减免红利下票息优势凸显。另一方面,政金债券ETF作为政策性金融债券ETF中唯一一个中长久期品种,在利率快速下行阶段提供了更高的收益弹性。自2024年以来,政金债券ETF规模持续扩张,其占国内利率债ETF规模近50%,目前已成为规模最大的债券ETF。

主动支持被动发展,协同管理优势巨大。富国基金对于债券ETF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旗下政金债券ETF作为市场头部单品,在过往取得优异的成绩,与主动管理团队的支持密不可分。其固定收益投资部在管规模位居市场前列,拥有非常丰富的固收投资经验,因而在择券、交易和信评等领域都可以对科创债ETF提供巨大的支持。

科创债ETF富国(159200.SZ)作为战略产品将被投入大量做市资源,产品线完善后形成“1+1>2”效应。作为富国基金旗下的第二只债券ETF,同时也是首只信用债ETF,产品被给予了较高的期望,预计在做市资源方面的投入将不亚于政金债券ETF。在过往债券ETF的管理中,其与市场头部机构在多个维度形成紧密合作,包括做市、代销、交易、托管等方面全面协同。而即将上市的科创债ETF 也将被投入大量资源,同时也能为投资方提供更为丰富的投资策略,如交易、配置和套利等策略等,形成“1+1>2”效应。

债券ETF工具箱迎来重磅升级,加入科创债ETF构造轮动组合可有效提升风险收益比。以富国基金的产品为例,我们通过政金债券ETF(511520.SH)以及科创债ETF富国(以中证AAA科技创新公司债指数代替)及其所对应的期限利差与信用利差分位数水平,利用滚动1Y的利差三分位数构造一个简单的二元轮动组合。考虑到利差的周期性是由经济周期与投资者行为等因素的动态平衡共同驱动,具有较为明显的均值回归特征,因此我们高配更高分位数水平下的利率/信用品种,并使得组合整体权重始终维持在100%。以此简单的轮动策略构建,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在过去两年收益与原有政金债券ETF基本持平,但是整体波动与回撤相对更小的组合。自2022年末以来截至2025年7月4日,轮动组合的年化收益达到6.3%,年化波动率达1.48%,最大回撤-1.48%,夏普比率(无风险收益1.5%下)达3.25。

抢券行情短期有利于产品的发行与扩容,长期依赖于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2025年5月以来,8只信用债ETF纳入质押的红利预期不仅带动信用债ETF整体市场规模出现爆发式增长,针对成分券潜在资金流入下的正反馈交易同样愈演愈烈。而科创债ETF的快速推出,以及未来有关质押、做市等优化机制,在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的过程中,正在被市场逐步预期。市场的学习效应叠加抢券行情正使得有关成分券的估值利差在一定程度上被压缩。短期来看,这有利于相关科创债ETF的发行以及扩容。长期来看,政策端对于中长期资金持续流入的引导,以及打造债券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能力制度闭环的规划,将成为推动产品茁壮发展的动能。


4

风险提示


经济恢复超预期、统计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局限性、过去的业绩不代表未来的表现。

注:本文来自国泰海通证券发布的《科创债ETF如何投:投资价值和优选策略》,报告分析师:唐元懋、吴宇擎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