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债跷跷板再辨析:资产-资金利差的调节变量

股债跷跷板调节下,现券-资金利差或趋于走阔。

摘要

近期股债跷跷板效应显著,对债市形成较大的扰动,印证了我们此前在报告《新式股债跷跷板,债市无近忧有“中虑”》的判断与提示,但与此同时,当前的股债跷跷板有以下三个特征需要注意:

其一、当前股债涨跌并非完全对称, 7月以来股市涨幅最大的7月8日(周二),债市虽然表现弱势但跌幅相对可控,而在周四、周五股市涨势略有收缩时,债市跌幅反而进一步扩大;

其二,后半周债市在盘中的利率上行,也是资金(存单利率)相对收紧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单纯的“股债跷跷板”,股债跷跷板可能需要通过资金波动的“乘数效应”才能发挥出作用;

其三,当前股债的背离的底层机制或仍然是资金在金融股与债券之间的“高低切换”,而非估值模型分子端“现金流”效应。

进一步分析,当前股债跷跷板实质上的作用或是“债券资产间/债券-资金间比价的调节变量”,而非直接影响国债利率,具体体现在调节资金利率与国债利率关系、长债与权益资产关系、低利率下债市定价逻辑变化三方面:

①调节国债利率与资金利率利差,或将走扩。即股市持续强势下股债性价比逆转,投机资金和边际定价力量逐步流失,债市对10债的carry要求可能增加。

②相较红利资产,超长债面临利率偏低-估值溢价难以提升的“负向螺旋”。当前30年国债票息显著低于红利股息率,需约7bp-20bp左右的资本利得才可弥补收益差距。30年期国债与红利股的比价劣势使得市场对30年期国债需求相对减弱,进而带动估值溢价下降,这进一步压降了超长期国债的利率下行预期,形成“负向螺旋”。这一点在近期一些超长资产的特征上也有所表现,如30年国债的主要投资力量偏好结构性策略,TL合约跨期倒挂消失等。

③需要充分考虑债市长短期定价因子的颗粒度匹配的问题,虽然经济数据和DDM模型的现金流效应都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但上述两点资产比价效应变化足以造成债市持续偏弱或10BP左右的波动。当前经济复苏态势确实没有整体上的明显变化,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基于基本面的债市定价,颗粒度往往较粗,区间宽度可能阔至50BP左右。而如果要判断后续利率波动会趋向于去往这一区间的上沿或下沿,则必须要考虑上述两点股债跷跷板对资金-资产比价的调整作用,目前看,这些因素的影响并不有利于债市利率在当前中枢再往下沿移动。

一般而言,债市有“横久必变”的规律,但需要注意到,目前尚未看到利率中枢下行的因素,债市赔率不足。债市可能进入由于股债跷跷板调节引起的债券-资金利差的重定价期。期间推荐哑铃型配置策略,重点布局2-5年国开债以及具备流动性溢价的超长端(特别是老券和普通债新券)品种,同时减少受到资金carry约束较大,弹性较差的中长久期资产。

风险提示:流动性超预期收紧;经济修复大幅加速;债券供给放量。

注:本文来自国泰海通证券发布的《股债跷跷板再辨析:资产-资金利差的调节变量》,报告分析师:唐元懋、孙越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