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的全球经济,充斥着企业降本增效的迫切呼声。多国制造业PMI在荣枯线下徘徊,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敏感度升至三年高位。而联易融科技的数字化工具恰在此时迸发生命力:多级流转云处理资产规模激增54%至1332亿元,验证了“经济越波动,普惠金融需求越刚性”的反周期定律。
但市场更关注的,可能是其在AI与数字资产前沿的布局。
一、核心业务逆势增长,客户生态壁垒持续强化
从业务结构来看,供应链金融科技解决方案仍是联易融科技的营收基石,上半年促成融资额达到1987亿元,同比增长27.4%。其中,多级流转云成为照亮财报的关键亮色。该业务上半年处理供应链资产规模达1332.3亿元,同比激增54.4%,占集团总业务量的65%,真正担起了增长主引擎的重任。
多级流转云的价值在于解决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应收账款多级流转,这一模式兼具普惠性和抗周期性。在经济缓和复苏的背景下,企业融资成本敏感度提升,中小企业对低成本融资的需求越迫切,需求曲线反而右移。联易融科技的工具就越成为“刚需”。这也解释了为何在整体收入承压的情况下,多级流转云依然高速增长。
与此同时,公司在金融机构云端的布局也渐入佳境。ABS云处理资产规模同比大增166.3%至96亿元,与多级流转云形成呼应,体现了联易融科技在核心企业端与金融机构端的双轮驱动效应。虽然e链云因主动压低低毛利业务出现下滑,但公司正通过AI智能审单、智能中登等应用提升服务质量,推动数智化转型落地。
除了核心国内业务,联易融科技在跨境金融的拓展也取得了突破。2025年上半年,跨境云促成融资额48.4亿元,同比增长13.9%。公司一方面通过与Infor、Amazon、Shopee等12家全球平台合作,服务超过1100家中小商户;另一方面,则为中国出海企业提供覆盖采购、生产、物流到销售全链条的融资解决方案。
这种“先行布局、深耕场景”的战略,不仅帮助中小商户解决跨境融资难题,更在中国产业“走出去”的浪潮中开辟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跨境业务有望成为联易融科技的“第二增长曲线”。
截至6月末,公司累计合作核心企业2,565家、金融机构389家,其中核心企业客户数半年净增244家,客户留存率由96%提升至99%。高留存率意味着SaaS订阅式收入的黏性极强,新增客户又在短期内转化为资产规模,形成“飞轮效应”。值得注意的是,行业结构更趋均衡:地产融资占比由2024年的14%快速降至7%,基建/建筑、电力设备、商贸零售等多元行业占比提升,单一行业波动对整体资产质量的影响被显著平滑。
二、AI+数字资产战略卡位,共建全球合规稳定币生态
如果说供应链金融是联易融科技的立身之本,那么AI与数字资产就是其未来的“增长引擎”。联易融科技加大投入,直指产业金融的未来形态。
在AI领域,其自研垂直大模型LDP-GPT完成关键跃迁——接入DeepSeek、通义千问等主流模型后开发的智能体"蜂联AI",已部署智能审单、智能中登等10余个场景,在渣打银行等超30家金融机构落地。这套全栈式AI矩阵将人力密集型金融流程自动化,为后续降本增效埋下伏笔。
更具想象力的是其在数字资产基建的前瞻卡位。公司自2019年获得新加坡数字银行牌照(绿联银行)起,便持续构建合规稳定币生态。2021年,联易融科技与渣打集团成立合资公司“Olea”,打造一个全面的数字化贸易金融平台,推动跨境贸易融资场景的落地。
2023年,联易融科技联合国际清算银行(BIS)、渣打银行等参与了新加坡金管局的“Project Guardian”,并成功试点发行业内首笔由贸易资产支持的代币化产品(ABT)。该产品已在新交所数字债券沙盒平台发行,成为现实世界资产(RWA)代币化的重要里程碑。
在香港金融管理局与BIS推动的“Project Dynamo”中,联易融科技首创可编程的DTT,借助智能合约实现贸易条件支付自动化,为跨境结算效率提供了全新范式。
值得注意的是,联易融科技不仅局限于金融场景本身。公司在2024年参与创立了SuperFi Labs,推动链上消费产品的DeFi创新,进一步拓展数字货币与去中心化金融的边界。
2025年,联易融科技与XRPL(XRP Ledger)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计划将其全球数字供应链金融应用部署在XRPL主网。通过这一举措,联易融科技将能够在全球去中心化的金融网络中实现基于真实贸易背景的数字资产的流通与跨境结算。此举不仅让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拓展了市场,还为其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领域占据一席之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未来,双方还将深入探索稳定币与供应链金融创新,基于智能合约实现RWA资产的链上交易,为全球供应链金融的数字化转型贡献力量。
综上,联易融科技的数字资产战略不是点状尝试,而是系统性前瞻布局:从合规牌照起步,到贸易金融平台搭建,再到RWA与稳定币应用落地,已经初步形成“基础设施+应用生态”的双层结构。这一战略不仅提升了公司在跨境支付、贸易融资中的话语权,更为其打开了与全球监管环境对接的巨大空间。
监管破局成为行业腾飞的催化剂。2025年全球监管进程势如破竹:香港在2月推出“ASPIRe”发展蓝图,系统性规划本地数字资产生态建设;5月美国参议院通过GENIUS Act;与此同时,欧盟的MiCA与新加坡的牌照制度也将在2026年全面落地。这一系列法规明朗化举措,为行业注入了确定性动能,也让联易融科技的前瞻布局有望迎来政策与市场双重加持。
三、现金储备充裕+回购承诺,低估值凸显安全边际
尽管联易融科技2025年中期业绩显示出一定的阶段性亏损,但若从业务转型成果、财务稳健性与股东回报策略角度来看,公司展现出的“安全边际”却格外突出。
公司主动优化业务结构,果断剥离中小企信用科技分部(自2025年2月1日起不再并表),终止低效资源消耗;同步压降e链云等低毛利业务(处理资产规模同比下降9.2%),将资源集中于高增长板块。
尽管对历史过桥供应链资产计提减值2.70亿元,导致经调整净亏损达3.72亿元,但这种"刮骨疗伤"具有明确逻辑:一方面,公司对核心企业客户的应收账款采取更严格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尤其针对部分地产行业相关资产;另一方面,通过法律诉讼、债务重组等方式加强回收。
此外,现金流充裕、大额回购承诺也构成了联易融科技长期投资价值的重要支撑。
截至2025年6月底,联易融科技账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和受限制现金合计达53.8亿元人民。这一数字不仅远超公司短期负债,也意味着在面对宏观经济波动或供应链金融行业的不确定性时,联易融科技有充足的流动性作为“缓冲垫”。对于一家处在战略转型期的金融科技企业而言,这种资金储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既是公司能够持续投入核心研发与国际化扩张的“弹药库”,也是确保管理层能够在市场波动中保持长期战略节奏的信心来源。相比行业内部分依赖外部融资的竞争者,联易融科技的现金储备优势为其提供了更高的财务独立性和战略灵活性。
截至6月末,公司现金及等价物合计53.78亿元,较年初再增3亿元,且无有息负债压力。这份“现金墙”,以及管理层对内在价值的信心,直接转化为港股市场年内最激进的回购计划。公司宣布未来12个月将动用不低于8000万美元(约6.24亿港元)回购B类股份,按当前市值测算占比高达11%。这一力度远超市场预期。
回溯历史,公司2024年3月曾公告上限1亿美元回购计划,并在年内累计注销1.48亿股,叠加连续三年现金分红(累计8.5亿港元),可见管理层对股东回报的重视。大额回购不仅直接增厚每股盈利,更向市场传递“股价低于内在价值”的信号——在业绩低谷期敢于大手笔回购,往往对应管理层对中长期盈利拐点的预判。
盈利拐点何时出现?
第一上海、华创、国证国际三家券商一致预测:减值高峰已过,2026年起公司经调整净利润有望转正,2027年盈利进一步放大。即便按最保守情形,公司2025年市销率已不足5倍,且现金超过市值,下行空间有限。
结语
短期亏损并不改变联易融科技“需求刚性+技术领先+合规稀缺”的长期逻辑。对于看好供应链金融数字化、AI降本增效以及全球稳定币基建的投资者而言,联易融科技提供了一个兼具安全边际与成长弹性的选项:一方面,多级流转云的爆发与客户高留存保证了基本盘;另一方面,AI大模型与稳定币业务的商业化一旦落地,将带来估值体系的重塑。充裕现金与大额回购为等待拐点提供了时间缓冲。当市场仍聚焦亏损数字时,或许正是长线资金逐步布局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