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转型期交出韧性答卷!短期波动难掩福寿园(01448.HK)长期价值的成色

福寿园的短期业绩波动,本质是主动优化资产结构、为长期发展扫清障碍的战略选择,其核心竞争力仍依托品牌化、科技化、文化创新三大支柱稳步夯实。

在2025年殡葬行业加速向现代化、科技化转型的背景下,行业龙头福寿园(01448.HK)在2025中期业绩报告呈现出一组看似矛盾的关键信息:上半年录得归母亏损2.61亿元人民币(单位下同),却与行业持续向上发展趋势及逾千亿元的市场空间形成鲜明对比。不过,这一表象背后并非企业经营失速,而是中国殡葬行业从传统服务向生命科技综合服务转型的阶段性特征。

作为行业龙头,福寿园的短期业绩波动,本质是主动优化资产结构、为长期发展扫清障碍的战略选择,其核心竞争力仍依托品牌化、科技化、文化创新三大支柱稳步夯实,同时充裕的现金流与稳定的股东回报,也为企业穿越行业周期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财务韧性:短期调整不改核心实力,现金与派息筑牢安全垫

在行业整体面临需求理性化与结构优化的阶段,财务数据往往是企业抗风险能力的直接体现。

福寿园的财务表现不仅未因短期波动失序,反而通过主营业务的韧性、充裕的现金储备及稳定的股东回报,展现出穿越周期的底气。

从财务表现来看,福寿园的主营业务韧性在行业调整期尤为突出。2025年上半年,多数殡葬企业受市场需求波动与成本压力影响,核心业务利润率出现明显下滑,而福寿园总收益6.11亿元虽录得同比下降,但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仍达1.98亿元,这一数据不仅印证了核心业务的经营实力,更凸显出其在成本管控上的综合优势。

具体到业务结构,墓园服务作为压舱石,上半年收入4.77亿元,占总收益的78.1%。该业务板块收入同比下降,核心原因并非需求萎缩,而是公司主动调整产品矩阵——通过增加中价位产品占比,适配宏观经济环境下客户更趋理性的消费需求。例如,财报中所提及的经营性墓穴均价下降47.5%,本质是公司“以价换量、抢占长期市场份额”的战略选择:一方面,中价位产品能覆盖更广泛的客群,尤其在消费谨慎期吸引对价格敏感但注重服务品质的客户;另一方面,这种调整也与行业“去高价化、回归民生属性”的政策导向相契合,为后续业务扩张减少政策阻力。

殡仪服务作为抗周期的刚性需求板块,上半年收入约1.22亿元,其占比从去年同期的16.7%提升至20.0%,进一步对冲了墓园业务的短期波动。这一变化不仅体现出服务结构的优化,更反映出福寿园在殡仪服务领域的深耕成效,公司通过标准化流程升级与情感服务加持,殡仪业务的客户粘性与单客价值稳步提升,成为业绩的“稳定器”。其他服务板块收益1462万元,占比2.4%,基本保持稳定,为整体业务提供了补充支撑。

至于利润表中录得的归母亏损,实则为“账面调整”而非经营实质恶化。亏损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次性因素:一是高达2.18亿元的资产减值计提(涉及山东、江西、河北、湖北等地未达预期的墓园项目),二是一次性人员结构优化成本导致其他经营开支同比增加(若按去年该项占营收比例计算,增加约1.79亿元)。这些“一次性”举措是公司策略性出清历史负担的主动选择——通过减值剔除低效资产,能让资产负债表更“轻盈”,为后续聚焦优质项目、提升资产周转效率奠定基础;而人员结构优化则是为了适配数字化转型需求,减少冗余成本,长期来看有利于提升运营效率。若还原这些一次性因素,调整后的归母净利润约1.98亿元,反映出公司的核心盈利能力未受实质影响。

财务安全边际方面,福寿园的表现更是行业内的佼佼者。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现金储备达23.2亿元,涵盖银行结余及现金16.23亿元、定期存款合计3.82亿元、非上市现金管理产品3.12亿元。充裕的流动性不仅能完全覆盖短期运营与战略投入需求,更在行业资金面偏紧的背景下,为并购优质资产、应对突发风险预留了充足“弹药”。即便利润表受减值影响,经营性现金流始终保持相对健康状态,未削弱企业“造血”的再平衡能力,确保了公司业务发展的稳定。

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资本结构极度稳健:资产负债率仅0.6%,扣除现金后的净负债率为负值,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且无未偿银行借款。这种“无杠杆、高现金”的模式,在利率波动与行业调整期尤为珍贵——既避免了利息压力对利润的侵蚀,也让企业无需担忧偿债风险,能更从容地推进长期战略。

在股东回报层面,福寿园更是展现出“逆周期”的定力。尽管中期业绩录得亏损,公司仍宣派中期股息7.00港仙,派息总额达1.62亿港元,这是连续第三年实施高派息政策。从财务压力看,1.62亿港元股息仅占23.2亿现金储备的7%,对流动性影响极小;从市场信号看,这一举措不仅是对股东的直接回馈,更向市场传递了管理层对未来经营的坚定信心——短期资产减值与业务调整不会动摇长期盈利能力,随着优质项目发力与数字化成效释放,业绩修复可期。

二、战略纵深:品牌、科技、文化三维发力,构建长期竞争壁垒

财务的稳健为战略落地提供了坚实基础,而福寿园并未止步于短期稳健,而是围绕“品牌化、科技化、文化创新”三大核心,持续构筑难以被复制的长期竞争壁垒。这三大战略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支撑、形成闭环——品牌破圈扩大用户基数,科技赋能提升服务效率与体验,文化创新赋予服务情感价值,共同推动福寿园从“传统殡葬服务商”向“生命科技综合服务提供者”转型。

(1)品牌化:突破行业“小众”标签,积累情感与认知资产

殡葬行业长期受“小众属性”限制,品牌认知多局限于行业圈层,而福寿园始终致力于打破这一壁垒,推动品牌向公众视野破圈传播。正如《中国殡葬报》2025年3月《福寿园:以品牌创新打破行业边界》报道所提及,公司通过户外广告、跨界合作、内容IP多维度触达公众,构建起“公众可感知、情感可共鸣”的品牌形象。

在户外广告布局上,福寿园摒弃传统殡葬品牌“低调避嫌”的思路,聚焦城市核心流量场景——选择人流密集的商圈、交通枢纽等载体投放品牌形象,借助高曝光度传递“尊重生命、守护记忆”的核心理念,摆脱行业圈层限制,有效触达广谱公众群体。这种举措不仅提升了品牌知名度,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公众对殡葬行业的刻板印象,让“生命服务”成为可公开讨论的正面话题。

在跨界合作层面,公司主动联动不同领域的市场主体,通过场景共创与资源互补拓展品牌触达渠道。例如,将生命服务理念融入出行、健康等日常场景,让公众在非殡葬场景中也能接触到福寿园的品牌价值,逐步拉近与公众的心理距离——这种“去场景化”的品牌传播,避免了殡葬话题的敏感性,更易被大众接受。

在内容IP构建上,福寿园以“生命记忆”为核心打造情感叙事体系:通过记录客户追思故事,展现服务中的人文关怀;通过塑造“生命摆渡人”职业形象,凸显行业从业者的专业与温度。这些内容不仅让品牌从“服务提供者”升级为“情感联结者”,更积累了独特的品牌资产——当公众提及“生命记忆”“情感守护”时,能自然关联到福寿园,形成差异化的品牌认知。

此外,品牌实力也获得权威认可:福寿园荣获第十四届公益节“年度责任品牌奖”,与蒙牛、恒源祥、平安租赁等知名品牌并列;入围达沃斯世界品牌峰会“2024世界创新品牌500强”榜单,品牌价值达29.16亿美元,品牌指数492.45分,排名第380位。这些荣誉不仅是对品牌影响力的肯定,更让福寿园在国际视野中树立起中国殡葬行业的优质品牌形象。

(2)科技化:数字化浪潮下引领行业升级,科技与人文深度融合

数字化的浪潮改变了整个世界,殡葬行业数字化的探索也方兴未艾。作为国内领先的殡葬及生命科技服务提供者,福寿园一直处于行业创新前沿,科技化转型则是其引领行业变革的关键抓手——在庞大的生命服务需求和市场前景下,公司深知“科技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传递温度的载体”,因此从2022年起便主动拥抱现代科技,持续推进数字化布局,如今已形成相对完善的数字化生命服务体系。

这套体系以“数字礼厅、AI追思、福寿在线、纪念家元”为核心,将“记号做美、记载做厚、纪念做长”的3JI理念深度贯穿于“生前-安葬-追思”全流程,全方位覆盖用户多元场景需求:“福寿在线”小程序让客户足不出户即可完成线上咨询、生前契约办理等服务,大幅提升便捷性;数字礼厅突破空间限制,支持远程亲友参与沉浸式落葬仪式,让身处异地的亲人也能共同送别逝者;AI追思通过深度学习逝者生平,生成个性化影像与语音内容,帮助家属留存珍贵记忆;纪念家元则打造线上纪念馆、时光留声机、人生微电影等功能,让对逝者的纪念突破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实现“纪念做长”的理念。

2024年4月,福寿园进一步拓展数字化边界——以数智人虚拟发布形式,推出生命美学产品、天堂社区计划、数位家祠、虚拟数智人及“生前契约·安善计划”等一系列创新服务。其中,虚拟数智人可模拟逝者音容笑貌,与家属进行情感互动;数位家祠则为家族记忆传承提供数字化载体,这些创新不仅推动殡葬行业的数字化升级,更重新定义了“生命服务”的内涵——让科技真正服务于情感需求,而非单纯追求效率。

这种“科技+人文”的融合,让数字化转型不再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深入到情感服务与生命尊重的核心,成为福寿园区别于其他企业的关键竞争力。

(3)文化创新:深挖人文内涵,打造有温度的生命科技服务平台

如果说科技是服务的“骨架”,品牌是服务的“外衣”,那么文化创新则是福寿园服务的“灵魂”。当前的福寿园不再局限于“殡葬服务提供商”的单一定位,而是通过深挖人文资源,打造“与记忆共情、与历史共鸣、与时代共振”的生命科技服务平台,让殡葬服务超越基础功能,成为承载文化与情感的载体。

在人文资源活化方面,福寿园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挖掘墓园中的文化先贤资源与红色记忆:例如,讲述墓园中革命烈士、文化名人的生平故事,让墓园成为“露天历史课堂”;原创系列短视频《我是一棵树(川渝篇、齐鲁篇、中原篇)》,以树为喻传递生命传承的理念,获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政中国”板块优秀作品奖。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品牌文化内涵,更让公众感受到行业的深厚历史底蕴及文化价值,改变对行业“冰冷肃穆”的刻板印象。

在文化荣誉与社会共鸣层面,上海福寿园连续三届蝉联“全国文明单位”,彰显出其在服务规范与文化建设上的领先地位;公司协办的“北京大学清明论坛”(2025年主题“死亡与尊严”),吸引医疗、殡葬、教育领域人士及数万网友线上参与,推动“死亡尊严”“生命教育”等话题的公众讨论,让福寿园成为连接行业与社会的文化桥梁。

在公益实践与社会责任融合上,福寿园持续开展人体器官捐献缅怀活动(与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中心合作创排情景剧《生命续航》)、扶贫济困、助老救孤等公益项目,将企业社会责任深度融入文化建设。

这些举措不仅履行了企业公民义务,更让品牌承载起“社会温度”——当公众看到福寿园在生命教育、公益帮扶中的行动时,会更认可其“尊重生命、温暖人心”的品牌主张,进一步强化情感认同。

三、价值重估:ESG领先与行业红利共振,长期增长逻辑清晰

战略布局的成效最终需要通过价值维度来验证。福寿园在ESG(环境、社会、治理)领域的顶尖表现与行业标准制定中的引领作用,不仅提升了品牌美誉度,更重塑了市场对殡葬企业的价值认知,而人口老龄化、行业规范化等长期红利,又与公司战略高度契合,为其未来增长打开了广阔空间。

从ESG表现来看,福寿园已成为行业内的可持续发展标杆:MSCI ESG评级从AA级跃升至最高AAA级,跻身MSCI中国可投资市场指数成分股前1%的顶尖阵营;同时连续四年被纳入恒生可持续发展基准指数成分股,保持A+评级(“回应性”区间最高评级)。这一成绩并非“表面合规”,而是ESG理念与经营深度融合的结果:环境层面,优化环保火化机技术以降低燃料消耗,推广生态葬以实现“生态与人文共生”;社会层面,通过礼济学院开展殡葬职业培训、参与起草地方公益性安葬的规范文件,帮助建立和输出行业标准的同时积极参与生命教育与公益事业,推动行业整体专业度提升;在上市公司的治理层面,其除了严格遵守《企业管治守则》,建立独立的审核委员会确保决策透明,还通过限制性股份激励计划绑定核心员工与公司利益,激发组织活力,并以长期主义价值创造。高ESG评级不仅为福寿园带来更低的融资成本、更优质的政策资源,更成为机构投资者配置的核心标的——在ESG投资理念日益普及的背景下,这种优势将持续放大。

在行业引领作用上,福寿园凭借业务覆盖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0余座城市的规模化优势,通过“审慎收购+精细化运营”模式,将自身的品牌、管理、科技能力输出至新并购项目。同时,公司依托专业资源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推动民政部《殡葬管理条例(修订草案)》《殡仪馆管理办法》等政策的完善,助力殡葬行业从“分散无序”向“规范现代”转型——这种“行业共建者”的角色,让福寿园在政策红利释放期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放眼行业未来,殡葬行业的长期增长逻辑并未改变,且结构性红利正逐步显现。从需求端看,人口老龄化是核心驱动力: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22.0%,80岁以上高龄老人超4000万,预计2035年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每年净增老年人口超1000万,殡葬服务需求总量将持续增长;多家行业研究机构(如中国产业信息网、智研咨询)预测,2025年行业市场规模或将突破1600亿元,较2017年的732.23亿元实现翻倍,市场空间广阔。

从结构端看,行业正从“传统高价墓地主导”向“多元服务升级”转型:传统高价墓地受政策调控(如整治“天价墓”)限制,而生态葬、数字化服务、生前契约等新兴需求快速崛起——这些领域恰好是福寿园未来布局的战略重点。例如,生前契约业务上半年累计签约1.03万份,通过整合安宁疗护、哀伤辅导等服务,提前锁定长期客源。

政策层面,民政部《殡葬管理条例(修订草案)》《2025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等文件的推进,核心是“强化公益属性、规范市场秩序、提升服务标准”。这一趋势对中小违规企业形成压力(如不合规公墓被整治、高价服务被限制),但对福寿园这类合规经营、具备标准化能力的龙头企业极为有利——政策将加速行业洗牌,推动市场份额向头部集中,福寿园有望凭借合规优势与服务能力,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

综合来看,福寿园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调整,是行业转型期的短期阵痛,而非经营根基的动摇。值得再度强调的是,其近2亿元的扣非净利润彰显的主营业务实力、23.2亿元现金储备构筑的安全边际、连续高派息体现的股东回报定力,以及品牌化、科技化、文化创新构建的长期竞争力,共同构成了穿越周期的核心优势。

对于投资者而言,当前或许是审视福寿园长期价值的关键窗口——随着资产减值影响消退、数字化与新业务成效释放,公司业绩有望逐步修复;而其在殡葬行业现代化转型中的引领地位,以及与行业红利的深度共振,将成为长期价值的核心锚点。

正如福寿园始终秉持的“感知生命、绽放人生”价值理念,这家致力于提供多元化生命科技服务的行业领先者,在经历短期调整后,正以“突破传统,启迪未来”为目标,在殡葬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稳步迈向更持久的价值增长。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