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河证券困局,营收滑坡与净利润虚增背后的结构性隐忧

这一反差背后,暴露出中国银河深陷业务结构失衡与盈利质量存疑的双重困境。

2025年上半年的证券行业,在资本市场深化改革与市场波动加剧的双重背景下,头部券商竞争格局加速重构。中信证券以绝对规模优势继续领跑,国泰海通证券凭借合并后的协同效应实现净利润反超,华泰证券则以稳健的科技赋能战略巩固三甲地位。然而,在这场行业变革中,中国银河证券却呈现出“营收调整、盈利增强”的矛盾表现——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7.71%至137.47亿元,排名从行业第三滑落至第五;归母净利润却同比增长47.86%至64.88亿元,排名逆势上升一位至第四。这一反差背后,暴露出中国银河深陷业务结构失衡与盈利质量存疑的双重困境。

营收滑坡:传统业务萎缩与新兴业务乏力

中国银河的营收困境,首先源于传统业务板块的全面收缩。作为曾经依赖经纪业务与信用交易的老牌券商,其2025年上半年经纪业务净收入同比下降6.06%,利息净收入更是因融资利息支出增加而锐减17.55%。更值得警惕的是,其投行业务已陷入“边缘化”危机:上半年投行业务营收仅1.64亿元,同比下降16.7%,IPO承揽数量长期挂零,监管评级从B类降至C类,成为头部券商中唯一滑落至尾部区间的机构。

新兴业务的表现同样不容乐观。尽管公司试图通过大宗商品销售业务对冲营收下滑,但该板块收入同比下降13.55%至70.01亿元,占营收比重虽仍高达40.2%,却已失去增长动能。与此同时,被视为转型方向的财富管理业务,其营收增速仅2.48%,远低于国泰海通等同业水平,显示出战略转型的迟滞。

净利润虚增:成本压缩与投资收益的短期支撑

与营收下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银河净利润实现逆势增长。但这一增长背后,更多依赖于成本压缩与投资收益的短期贡献,而非主营业务盈利能力的实质提升。

一方面,公司通过严控费用支出实现利润虚增。2025年上半年,其业务及管理费同比下降8.3%,信用减值损失转回3.2亿元,直接推高净利润。另一方面,金融工具处置收益成为盈利支柱——投资收益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同比激增94.16%至31.57亿元,占净利润比重近半。然而,这种依赖市场波动的非经常性收益,难以支撑持续高增长。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银河的盈利质量正在恶化。其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下降91.04%至73.79亿元,显示实际现金获取能力大幅削弱;其他综合收益税后净额从上年同期的正值9.08亿元转为负值12.8亿元,反映出非交易性资产公允价值下行压力。这些指标均表明,当前的净利润增长缺乏可持续性。

困局根源:战略迷失与合规短板

中国银河的困境,本质上是战略定位模糊与合规体系薄弱的集中体现。在行业加速向“财富管理+投行驱动”转型的背景下,公司却未能及时调整业务结构:投行业务萎缩至“可有可无”地位,财富管理转型停留在渠道销售层面,科技投入占比不足行业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与此同时,合规风险持续暴露。2024年以来,中国银河累计收到7次监管处罚,涉及私募业务、股票质押、经纪条线等多个环节,暴露出风控体系的严重漏洞。高管薪酬的异常波动更折射出内部治理的失衡——2024年关键高管税前薪酬同比下降36.96%,与净利润增长形成悖论。

中国银河证券的“增收不增利”表象,实则是传统业务萎缩与新兴业务乏力、短期利润操纵与长期盈利无望的矛盾体现。在资本市场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当下,若不能尽快重构业务布局、夯实合规基础、提升科技赋能,这家老牌券商或将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这场困局,也为整个行业敲响警钟——在规模竞争之外,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才是券商穿越周期的关键。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