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低利率环境成为全球银行业共同面对的"耐力赛场",中国建设银行以一份逆势增长的2025年中期成绩单,向市场诠释了国有大行在复杂经济周期中的生存智慧。
8月29日发布的财报显示,该行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942.73亿元,同比增长2.15%,时隔三年重现正增长;非息收入占比突破27%,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在三年后首次转正。
这份被中金公司称为"跑赢行业"、华泰证券给出"买入"评级的业绩单,不仅印证了建行董事长张金良"金融是马拉松"的战略定力,更勾勒出国有大行在估值重塑与业务转型中的破局之路。
财务韧性:在息差承压中锻造"反脆弱"能力
面对净息差收窄至1.40%的行业性挑战,建行没有选择牺牲资产质量换取短期利润,而是通过资产负债结构的"精雕细琢"构建起抵御风险的"防护网"。在资产端,该行将信贷资源精准投向消费、新质生产力、"两重两新"等国家战略领域,贷款总额较上年末增长6.2%至27.44万亿元;同时金融投资规模增长10.17%至11.77万亿元,贷款与债券余额占比近九成,形成"双轮驱动"的资产配置格局。
负债端的优化更具战略深意。通过控制长期高成本存款、提升活期存款占比,建行存款付息率同比下降32个基点至1.40%,成本收入比降至23.72%,运营效率提升成效显著。更值得关注的是,该行在拨备覆盖率提升至239.4%、不良贷款率下降0.01个百分点至1.33%的情况下,净利润增速仅微降1.45%,主动"瘦身"背后折射出管理层"以质量换空间"的经营哲学。
这种"反脆弱"能力在非息收入增长中得到集中体现。上半年建行实现非息收入1075.64亿元,同比增长19.6%,其中其他非息净收入同比暴增111.36%至340亿元。资管业务规模突破5.73万亿元、资产托管规模增长7.14%至25.66万亿元的数据,印证了该行轻资本转型已进入收获期。正如欧洲银行业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通过财富管理实现转型的路径,建行正以资管、托管、金融市场业务为支点,撬动非息收入占比持续提升。
战略定力:在服务实体中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当同业还在为规模增速焦虑时,建行已悄然完成从"规模银行"到"价值银行"的蜕变。这份转型的底气,源于其深度融入国家战略的"五篇大文章"布局:科技金融贷款余额突破5.15万亿元,绿色贷款增长14.88%至5.72万亿元,普惠小微贷款服务366万户,个人养老金开户数与入金额领跑同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贷款增长13.44%至8523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建行将自身发展嵌入国家经济转型大局的精准卡位。
在区域战略布局上,建行同样展现出"全国一盘棋"的格局。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及成渝地区新增公司类贷款超8200亿元,东北与中西部新增超4700亿元,涉农贷款余额达3.62万亿元,县域贷款突破5.93万亿元。这种"双轮驱动"的区域策略,既服务了国家重大战略,又培育了新的增长极。
更值得关注的是,建行在科技赋能与风险管控上的"双轮驱动"。人工智能已渗透授信审批、智能客服、研发支持等274个场景,智能风控系统显著提升预警能力。在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等重点领域,该行通过"圈链群"服务模式转型,实现客户分层经营与协同经营,单位人民币结算账户总量较上年末增加93.81万户至1723万户,客户基础持续夯实。
当建行宣布每10股派发1.858元现金股息、中期分红总额达486.05亿元时,资本市场看到了一个国有大行的责任担当——自2005年上市以来累计分红超1.3万亿元,2023、2024年连续两年分红超千亿元。这份持续稳定的股东回报,与建行行长张毅所言"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承诺形成呼应。
从"以规模论英雄"到"以质量定乾坤",从"被动应对周期"到"主动创造价值",建设银行用一份中期成绩单证明:在金融这场马拉松中,真正的赢家不是跑得最快,而是走得最稳、看得最远。当低利率环境的"压力测试"成为常态,建行以财务韧性为基、以战略转型为翼的实践,正为国有大行探索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