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债市出现同步抛售,30年期美债收益率一度突破5%,而欧洲主要经济体的长期国债也遭遇剧烈抛压。这一轮长端利率的上行,不仅反映了全球期限溢价的回归,更揭示了市场逻辑的微妙变化:欧美长端利率都出现上升,但欧元汇率反而更弱,给了美元一个喘息的机会。
“Liberation Day”以来,美债收益率上行常常伴随美元走弱,因市场将其视为增长与通胀的再定价。但如今,欧债利率的快速上行更多是在定价“风险”而非“增长”。财政纪律争议、赤字扩张、能源转型成本等因素叠加,使得欧洲债市的风险溢价显著上升,市场对欧元区资产的信任开始动摇。这种“利率涨、汇率跌”的组合,标志着汇率与利率之间的关系正在进入一个更复杂的阶段。
与此同时,美联储的政策路径成为市场关注焦点。若美联储在9月启动降息,债市与政策之间将形成一种动态平衡:一方面,长端利率的持续上行与债市动荡可能倒逼更大幅度的宽松;另一方面,若降息节奏过快,则可能重新点燃通胀预期,削弱政策的可信度。这种“降息—通胀—久期风险”的三角关系,构成了当前市场博弈的核心。
从投资角度看,传统的“长久期国债避险”逻辑正在被打破。在高利率新常态下,优质短久期信用资产与高流动性工具更具吸引力,而长端配置则需更精细的风险管理。全球债市正在从“央行主导的价格体系”向“市场主导的风险定价”过渡,期限溢价不再是理论残差,而是投资者对不确定性的真实回应。
长债的抛售,不只是利率的故事,更是信任的故事。这一次,欧元的下跌不是因为欧洲不够强,而是因为市场不再相信它足够稳;而美联储的降息,也不再只是宽松的信号,而是对债市动荡的回应与通胀风险的试探。未来的债市将不再是单一货币区的独角戏,而是多重风险与政策路径交织的复杂舞台。
在过去几周,全球债券市场经历了一场罕见的同步震荡。美国3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突破5%,创下十余年来的新高;与此同时,欧洲主要经济体的长期国债也遭遇抛售,法国、意大利、德国的长端利率纷纷走高,甚至在某些时段的涨幅上超过了美债。这一轮抛售潮的广度和速度,标志着全球债市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定价周期。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市场逻辑似乎正在发生微妙但关键的变化。
自“Liberation Day”以来,美债长端收益率的上行往往伴随着美元的走弱。原因不难理解:当美国经济韧性强、通胀黏性高,市场预期美联储将维持高利率更久,久期资产遭遇抛售,资金反而流向风险资产或其他货币区,美元因此承压。但这一次,情况有所不同。随着欧美债利率的快速上行,欧元反而走弱,给了美元一个喘息的机会。这种“利率上、汇率跌”的组合,在欧洲的表现尤为明显,背后反映的是市场对欧洲财政与政治风险的重新定价。
欧洲债市的抛售并非完全同步于美国的周期逻辑。除了全球期限溢价回归的共性因素,欧洲还面临自身的结构性压力:财政纪律争议、赤字扩张、能源转型成本以及欧盟共同融资机制的复杂性,都在推高风险溢价。市场对欧洲债务可持续性的担忧,开始从边缘走向主流。这意味着,欧洲长端利率的上行,更多是在定价“风险”,而非“增长”。而当利率的上行不再是回报的承诺,而是风险的代价,本币自然难以受益。
这也解释了为何欧元在近期的表现明显弱于美元。美债的抛售虽然剧烈,但背后仍有“增长韧性”与“真实利率抬升”的支撑;而欧债的抛售,则更像是对财政与流动性风险的反应。市场在重新评估欧洲资产的信用质量与流动性深度,资金倾向于撤离欧元区,回流美元资产。这种逻辑的转变,标志着汇率与利率之间的关系正在进入一个更复杂的阶段。
与此同时,市场的目光也开始转向美联储的下一步动作。若美联储在9月启动降息,债市与政策之间将形成一种动态平衡:一方面,长端利率的持续上行与债市的动荡,可能倒逼美联储采取更大幅度的宽松,以稳定市场预期;另一方面,若降息节奏过快,可能重新点燃通胀预期,削弱政策的可信度。这是一场微妙的博弈:降息既是对市场波动的回应,也是对未来通胀风险的押注。美联储需要在“抑制波动”与“维持通胀锚定”之间找到一个精确的平衡点。
这种动态平衡的建立并不容易。当前的债市动荡,已不仅仅是对利率路径的反应,更是对财政可持续性、全球流动性结构以及地缘政治风险的重新定价。期限溢价的回归,是投资者对不确定性的真实回应;而财政供给的持续扩张、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收缩、全球储备货币体系的调整,共同构成了这一新周期的背景板。
在这个过程中,欧洲的脆弱性被放大,美元的相对优势得以显现。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元将持续强势,毕竟美国自身的财政赤字与供给压力也在积累。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市场如何在不同货币区之间重新分配风险溢价,以及这一过程如何影响全球资本流动与资产定价。
从投资角度看,这一轮长端利率的上行,既是对久期风险的重新定价,也是对全球金融架构的再平衡。传统的“长久期国债避险”逻辑正在被打破,资产配置策略亟需重构。在高利率新常态下,优质短久期信用资产与高流动性工具可能成为新的避风港,而对长端的配置则需要更精细的风险管理与动态调整。
更深层的变化是,全球债市正在从“央行主导的价格体系”向“市场主导的风险定价”过渡。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转型,更是信任机制的重构。当市场开始重新评估主权信用、财政纪律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性,利率的每一次波动都不再只是数据的反映,而是信任的表达。
长债的抛售,不只是利率的故事,更是信任的故事。而当信任开始重新定价,市场的逻辑也随之改变。这一次,欧元的下跌不是因为欧洲不够强,而是因为市场不再相信它足够稳;而美联储的降息,也不再只是宽松的信号,而是对债市动荡的回应与通胀风险的试探。
未来的债市将不再是单一货币区的独角戏,而是多重风险与政策路径交织的复杂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投资者需要的不仅是对利率的判断,更是对信任结构的理解。而这,正是下一轮全球资产定价的核心变量之一。
注:本文来自国泰君安证券于2025年9月3日发布的《【国泰君安国际宏观】长端利率再度上行,但这次为何欧弱美强?》,分析师:周浩、孙英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