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首富,又悄悄干大了?

真正的强者从来不是能做好顺周期,而是能打赢逆风局。

1-图虫创意-2101515600913235974_副本.jpg文丨文雨

手握中国最大民营制造业公司,垄断江苏首富多年的陈建华、范红卫夫妇又在酝酿一笔大买卖。

如果进展顺利,新商业版图所带来的财富体量可能比两人过去几十年积累的家底还要大。

【教科书般的资本运作】

2022年,整个造船业正处于低谷期,一向喜欢逆势豪赌的陈建华果断出手,以21.1亿元拍下STX(大连)资产,并将其划入恒力重工旗下。

STX曾是世界第四大造船企业,STX(大连)则一度是国内最大的外资船厂,拥有中国北方最大的单体船厂。按照当时的评估价,STX(大连)整体资产包的估值是43.48亿元,陈建华相当于只用了不到一半的钱就成功捡漏。

当时没有人能想到,已经荒废近十年的烂尾资产竟然很快在陈建华手里变废为宝。

2024年,恒力重工在投入运营的第二年就先后迎来首制船提前交船、首台发动机成功交付、首创船台18.1万载重吨散货船下水等一系列里程碑,国家发改委都忍不住竖大拇指,将公司评为“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典型案例”。

到今年6月,恒力重工首制30.6万载重吨超大型油轮(VLCC)正式亮相,一举打破了新船厂至少需要三到五年磨合期才能进入超大型船舶建造领域的行业惯例。图片1.png

尽管恒力重工一路凯歌行进,但对于天天把“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挂在嘴边的陈建华来说,这个成绩显然还不能让他满足。恒力石化的成功经验始终在提醒他,只有上市才能走向更大的舞台。

陈建华把手里的牌捋了一遍,恰好有一张可以打出去。

2018年,A股上市公司松发股份(现“*ST松发”)的股价跌至不足12元的历史低点,实控人林道藩、陆巧秀夫妇开始寻求出售公司控制权。

也许是之前尝到了恒力股份借壳上市的甜头,陈建华对壳的兴趣格外浓厚,于是通过恒力集团以每股21.91元的价格溢价收购了松发股份29.91%的股权,转让价款合计约8.2亿元。

和很多纯玩资本游戏的商人不同,陈建华的资本运作更多是为配合产业运作而进行的,所以在拿到壳后的第一时间并没有急于注入资产。

但从2021年-2024年,松发股份的净利润已连续出现亏损,且营收长期低于3亿,再不扭转颓势很可能连壳都保不住。

一边急于保壳,一边迫切上市,两家公司可以说是“天作之合”。

2024年,在陈建华的亲自操盘下,恒力重工与*ST松发实施重组,恒力重工被以80亿元的权益评估价值注入*ST松发。消息一经发布,*ST松发狂拉14个涨停板,市值一度突破500亿。

先在2018年A股低谷期低价买壳,然后在2022年造船业低谷期以极低价格抄底STX(大连)资产,最终又赶在2024年A股的另一个低点完成资产置换,以此拿到更多重组后公司的股权。

陈建华通过一系列教科书般的极限操作,在逆周期大环境下,仅用几十亿就成功撬动几百亿,绝对算得上中国资本市场近几年来的一个经典之作。

此举不仅给他自己的创业史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让本已跌落的商业帝国重新燃起了向上的希望。

【盈利下滑,市值大跌,财富缩水】

过去几年,陈建华过的并不轻松。

一方面,环境的复杂性增加导致下游需求逐渐走弱,再加上新能源产业的挤压效应,炼化行业的景气度已大不如前。

另一方面,上一轮产能大跃进的后遗症开始集中显现。

据中国化工报报道,2015年之后,国家发改委将大炼化项目的审批权下放至省级发改委,石油炼化行业长期高度封闭的状态自此被彻底打破。此后数年时间里,从七大国家石化基地到各地新兴的石化产业规划区,从地方大型国企,到恒力、荣盛、盛虹等头部民营,再到沙特阿美、巴斯夫、埃克森美孚、壳牌等外资巨擘,纷纷不遗余力的加码大炼化。少则投资几百亿,多则甚至高达几千亿。

以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简称浙石化)在舟山鱼山岛投建的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为例,总投资达到1730亿元,是当时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投资最大的单体产业项目。

这些项目从2019年开始陆续投产,导致整个炼化行业的产能极速膨胀。

比如乙烯,卓创资讯的统计数据显示国内乙烯产能已经从2019年的2853.5万吨增至2024年的5377.5万吨,5年激增2524万吨;再比如PTA,到2024年中国PTA产能已经飙升到8511万吨,而全球总共也不过才11576万吨,中国大陆已占到世界总产能的70%以上。

短时间内,产能提升的确能丰厚企业盈利。

2018年-2021年,恒力石化的营收从600亿增长到1980亿,荣盛石化的营收从914亿增长到1831亿,恒逸石化从880亿增长到1297亿,东方盛虹从233亿增长到527亿。

2021年,恒力石化市值最高冲到3200亿,也就是在这一年,陈建华和范卫红夫妇以2600亿元的财富高居《2021全球胡润富豪榜》全球第36名,并成功加冕江苏新首富。

然而,随着供给无限扩张,需求日渐疲弱,再加上地缘政治冲突引发上游原材料价格高启,炼化行业的盈利空间被骤然压缩。

2021年,恒力石化归母净利润高达155亿,2022-2024年迅疾降至23亿、69亿、71亿。

更麻烦的问题在于,企业还要继续承担之前为扩张而增加的债务压力。

以恒力石化为例,2020年以来公司有息负债一路上扬,债务滚雪球特征愈发显著,每年光利息费用就高达40亿以上。图片2.png

截止到目前,恒力石化的市值仅剩1200亿,相比高点跌掉了60%以上。在今年6月最新发布的《2025新财富500创富榜》上,陈建华、范红卫夫妇虽仍贵为江苏首富,但身价已缩水到800亿。

以当下炼化行业的发展现状,恒力石化短时间内几乎不可能再回到顶峰,如果陈建华一直在这棵树上吊着,大概率将就此平静下去。

但造船完全不一样。

【新增千亿身价不是梦】

中国造船业,正迎来百年未有之大机遇。

首先,全球船舶已进入集中更新周期。

有机构做过统计,全球平均船龄在2023年达到13.7年,以数量来计41.8%的船舶船龄超过20年,新旧更替迫在眉睫。对此全球航运服务巨头克拉克森还专门做过测算,2024到2034年,全球船舶投资需求总额预计将达2.3万亿美元,其中新造船投资需求约1.7万亿美元。

其次,造船业的天平已经完全倾向中国。

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造船厂都经历了一轮集中破产和重组,其中活跃船厂数量从2008年的1000多家下降到2024年的不足400家。中国虽然也经历了淘汰和出清,但整体始终在做大做强,到现在已经实现制霸。2024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全球的55.7%、74.1%和63.1%。

增量扩容和存量集中双重背景叠加,中国造船厂的订单已经拿到手软。

以恒力重工为例,此前公司已开工建造60余艘船舶,手持订单约170艘,排产至2029年。9月4号的最新消息显示,公司又接到欧洲船东2+2艘超大型原油船(VLCC)订单,标的合同金额合计约2-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28-21.43亿元)。图片3.png

按照官方给出的发展规划,恒力重工全面达产后将实现各类型船舶建造同步推进,覆盖LNG、LPG、甲醇、氨四种双燃料发动机,年加工钢材量达230万吨,年生产船用发动机180台,届时年产值将突破700亿元,成为全球单体规模最大、配套最完备的造船基地。

今年上半年,*ST松发实现营收约66.8亿,姑且全年按照140亿营收来计算,对应当下500亿市值,那700亿的远期产值至少意味着2000亿的潜在市值。

如果和中国船舶做横向对标,后者上半年营收400亿,即全年800亿,对应目前1800亿市值,终局视角下*ST松发的市值体量也将达到1500亿左右。

股权穿透之后,陈建华、范红卫及其治下的恒力集团共计持有*ST松发近90%的股权。陈氏夫妇能否凭借造船业务冲击自己的下一个千亿身价,这将是未来几年中国商场的一大看点之一。

真正的强者从来不是能做好顺周期,而是能打赢逆风局,如果陈建华能通过造船这块跳板再创辉煌,注定会成为一段载入中国产业界编年史的传奇佳话。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END——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