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继续爆发,隔膜底部反转

1

锂电池隔膜,这个在电池成本中占比看似不高,却扮演着“安全卫士”角色的关键材料,正站在一个历史性的拐点上。

经过长达数年的惨烈“内卷”和价格战,行业已遍地哀鸿,但黎明前的黑暗往往预示着最强的爆发力。

投资逻辑非常清晰:在供给端自律收缩、需求端储能爆发的双重驱动下,隔膜行业的价格拐点已经到来,盈利修复叠加行业集中度提升,头部企业将迎来戴维斯双击

行业出清,供给迎来拐点

过去几年,隔膜行业经历了残酷的洗牌。

由于产能无序扩张,价格战愈演愈烈,导致全行业毛利率持续走低,陷入大面积亏损的泥潭。根据最新的行业数据,到2025年第二季度,市场上仅有星源材质等极少数头部企业能够维持盈利,绝大多数企业都在亏损线挣扎。

产能过剩的表象下,结构性分化已经出现。

2025年上半年,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的干法隔膜产能利用率不足五成,而代表着更高技术水平和安全性能的湿法隔膜,整体产能利用率已超过七成。

产业一线的反馈更为直接:行业排名前两位的龙头企业,其湿法隔膜产线已经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这意味着,市场真正需要的高质量产能已经偏紧。

更重要的是,行业供给端的“无序”状态正在终结。

一方面,尾部企业由于隔膜业务持续亏损,已经没有动力和能力再进行扩张,甚至部分产线已处于停摆状态。另一方面,行业内部已经达成了“反内卷”的共识。

共识达成,价格反转在即

近期,无论是干法还是湿法隔膜领域,行业头部企业都已达成共识:坚决不再进行低于成本价的恶性竞争,避免盲目扩产和低效产能的重复建设,并共同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

这不仅是一纸空文,行业内的主要企业已经迅速响应,纷纷缩减了原有的扩产计划。

这一行业自律行为的意义极为重大。它标志着供给侧的无序扩张时代正式宣告结束。

当供给的龙头被拧紧,而下游的需求仍在高速增长时,供需关系的逆转就成了必然。

可以预见,在头部企业产能已经紧平衡的背景下,隔膜行业的价格拐点已经近在咫尺,一场波澜壮阔的价格修复行情即将展开。

储能需求超预期,点燃增长引擎

为隔膜价格反转添上最关键一把火的,是超预期的储能市场需求。

产业反馈显示,锂电池产业链头部的电芯企业,其储能产线已全面进入满产状态,部分紧俏型号的储能电芯价格甚至已经开始上涨。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

2025年上半年,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高达240GWh,同比猛增106%。这背后是全球能源结构的深刻变革。

在国内,储能市场正加速从过去的政策驱动转向更健康的商业收益驱动,业主对投资回报率的追求,使得高循环寿命、高安全性的优质储能产品开始变得紧缺。

在海外,美国的大型储能项目需求表现出极强的刚性,而欧洲、澳洲等地的家庭储能、工商业储能等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也在不断涌现。

考虑到头部储能厂商目前在手的2025年及2026年订单已相当充足,储能排产的强势有望在未来一到两年内持续。旺盛的储能需求,将直接拉动上游高质量隔膜的消耗,为行业的价格反弹和持续景气提供了最坚实的基本面支撑。

高质量发展,龙头强者恒强

未来的竞争,将是质量和技术的竞争。

无论是对安全性要求极高的储能电站,还是追求极致补能效率的电动汽车超快充技术,都对隔膜的安全性、一致性和综合性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这使得性能更优的湿法隔膜市占率预计将进一步提升。

同时,头部企业并未停下技术创新的脚步。通过开发新一代功能更强的涂覆隔膜,头部公司的产品竞争力正在与二三线企业拉开更大差距。

这些新产品不仅能提升电池的安全性能,还能在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等方面带来显著改善,拥有更高的产品溢价。可以预见,在技术和品质的驱动下,隔膜行业的市场份额将持续向恩捷股份、星源材质等头部企业集中。

此外,这些龙头企业早已不满足于眼前的液态锂电池市场,它们积极布局固态电池等下一代电池技术所需的隔膜材料,为公司打开了全新的第二增长曲线。

总而言之,一个底部反转、需求爆发、集中度提升的黄金赛道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

核心概念股恩捷股份星源材质中材科技佛塑科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

近期热点发掘文章:

首款固态电池测试车发布,2大主线起飞

光伏第3次革命,万亿赛道开启

iPhone17加单,1只黑马翻倍在即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