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闻社观察 绝味还是绝食?
造假虚增利润的到处都是,造假瞒报利润的确实不多见。但不管出于什么样的考量,绝味食品就是如此做了,并且没能逃过监管的制裁。
9月19日,绝味食品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湖南证监局下发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经查明,2017年至2021年期间,公司未确认加盟门店装修业务收入,导致年度报告少计营业收入,占对应年度公开披露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48%、3.79%、2.20%、2.39%、1.64%。
公司股票将于2025年9月22日起停牌一天,自9月23日起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A股简称变更为“ST绝味”。实施后股票价格的日涨跌幅限制为5%。
图源:公司公告
严重吗?不严重。该罚吗?当然该罚。
根据湖南证监局的调查,2017年至2021年期间,绝味食品通过未确认加盟门店装修业务收入的方式,少计营业收入。
随后,湖南证监局对绝味食品及相关责任人开出了严厉罚单,对绝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400万元罚款。
董事长戴文军作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知悉公司实际管理加盟门店装修业务,却未对其进行规范管理,未将其纳入上市公司经营、核算体系。因此戴文军被给予警告,并处以200万元罚款。
财务总监彭才刚安排财务部员工出借个人银行账户,未规范加盟门店装修业务的核算。董事会秘书彭刚毅则未规范公司信息披露行为。因此彭才刚被给予警告,并处以150万元罚款;彭刚毅被给予警告,并处以100万元罚款。
财务造假往往来源于内控混乱,内控的混乱又会导致经营倒退。尤其对于绝味食品来说,门店的收缩可是实打实的。
根据绝味食品2024年半年报,公司在中国大陆的门店数量为14969家,与2023年底的15950家相比,减少了近1000家。
而根据第三方平台窄门餐眼数据,截至2025年9月16日,绝味食品拥有门店仅10725家。这意味着从2024年6月到2025年9月,绝味食品净减少门店约4000家。
加上2023年底至2024年6月减少的981家,绝味食品在一年半多时间里净闭店数量超过5000家,缩水规模惊人。
门店关得如此勤快,业绩表现自然也很难积极。
2024年全年,公司营业收入为62.57亿元,同比下降13.84%。归母净利润为2.27亿元,同比下降34.04%。这是公司自2017年上市以来首次出现营收大幅下滑,利润更是倒退回上市以前的水平。
下滑趋势在2025年上半年仍在延续。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28.20亿元,同比下跌15.57%;
实现净利润1.75亿元,同比暴跌40.71%。显然,绝味食品的经营状况仍在恶化,尚未见到回暖迹象。
当然,绝味食品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整个卤味行业面临的共同挑战。
去年以来,卤味行业的大型公司集体陷入了业绩下滑的困境。内需相对保守的大环境下,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因此提高,消费需求减弱带动行业竞争加剧,原材料价格波动又导致了行业的盈利能力降低。曾经快速扩张的卤味行业,如今正面临市场饱和与消费升级的双重挑战。
在不少互联网平台,关于绝味食品的吐槽层出不穷。“不好吃”“贵”“没差异化”等成为常见关键词。消费者对卤味食品的价格敏感度也在提升。统计显示,鸭脖单价较2012年涨幅超100%,但口味却没有比过去好吃,选择更多的消费者DIY替代意愿增强。
更严重的是,今年3月,四川省西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检查发现,绝味鸭脖门店存在22名从业人员健康证系伪造的情况,涉事门店已被立案调查。
面对经营困境,绝味食品也曾尝试转型创新。2025年,绝味推出了“绝味PLUS”店型,尝试小酒馆模式。
这种新店型融合社交空间、现代设计和新品拓展(如炸卤、果酒、主食),形成年轻化消费场景,营业时间延长至23点以适应夜经济需求。
然而,这些尝试能否成为绝味食品的新增长点,仍有待市场检验。这种跨界尝试面临巨大挑战,需要克服品牌认知、运营能力等多重障碍。
绝味食品的财务造假问题,暴露了其高度依赖加盟模式的内在隐患。
绝味食品主要通过“直营连锁为引导、加盟连锁为主体”的方式进行门店运营。加盟模式虽然能够快速扩张,但也带来了管理难题。公司对加盟商的控制力相对较弱,尤其是在财务核算和信息披露方面存在先天不足。正是这种加盟模式的管理漏洞,为后来的财务造假埋下了伏笔。
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后,绝味食品将面临更大经营挑战。股票简称变更为“ST绝味”后,公司融资渠道将受限,品牌形象受损,业务拓展难度加大。
公司也在公告中表示,将“尽最大努力尽快消除相关事项对公司的影响”。同时,“追溯调整相关财务报表,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流程建设,提升内控合规”。然而,在主业下滑、门店收缩、竞争加剧的多重压力下,绝味食品能否真正实现转型,仍然存在很大疑问。想要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绝味也许还需要付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