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
今年ETF规模快速扩张。2025年以来规模快速增长,上市33只产品,规模从年初的1,740亿元,快速增长至9月25日的6740亿元,规模翻3倍以上。低利率时代,主动管理能做出的差异降低,竞争转向费率竞争,债券ETF凭借低费率及赎回优势,且债券ETF投资选择正变多,未来几年债券ETF规模预计迎来进一步的发展。
而公募基金费率新规或进一步加速ETF的发展。9月5日,证监会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针对不同持有期限基金赎回费率下限的设置,主动管理债券基金持有期低于6个月将面临0.5%或更高的赎回费,而债券ETF可另行约定。因而最终正式稿按此要求落地,这将进一步利好债券ETF的发展,未来债券ETF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张。
从利率债ETF来看,目前共16只,合计1391亿元,品种及久期分布较为齐全,覆盖国债、政金债、地方债品种,根据2025年中报数据,利率债ETF久期均在1Y以上,且国债品种期限更全,目前国开债及地方债尚未有10Y以上品种。从规模来看,截止9月底利率债ETF规模合计1391亿元,规模最大的单只ETF为富国7-10年政金债ETF,规模为437亿元,鹏扬30年国债ETF次之,为305亿元,其余除博时30年国债ETF和国泰上证10年国债ETF之外,其余均不足百亿。目前利率债ETF规模离满足庞大的利率债交易需求尚有差距。
信用债ETF共35只,截止9月底,规模合计4859亿元,最大的为短融ETF。信用债ETF规模最大,且是今年ETF扩张的主要动力。最大的短融ETF规模631.5亿元,跟踪的中证短融指数成分券久期均在1年以内,日均换手率在43%,交易活跃度高,能满足大部分交易的需求,是机构场内现金管理的重要工具,也将是短债基金很好的替代品;今年新上市的基准做市信用债ETF,规模均在100亿以上。依靠做市商制度+高等级成分券,做市商的强制报价义务确保流动性底线,高等级成分券的高流动性则降低ETF申赎的操作难度,流动性表现较好,日均换手率在36%-56%,交易稳定性较高,久期在2.78-4.53Y,适合对流动性稳定性要求高的资金选择,亦是中短债基较好的替代品种;科创债ETF由于上市时间较短,目前首批上市的科创债ETF日均换手率在23%-73%之间。但其投资标的相对集中于科创领域,相对其他债券ETF标的较为有限,价格波动可能较大,或因市场情绪出现折溢价。
自2020年首只可转债ETF诞生,目前仅有两只转债ETF上市流通,市场规模已突破700亿元。与场内基金相比,可转债ETF在交易效率与成本上形成碾压式优势,未来将更适合有短期交易与套利需求的投资者。
债券ETF对市场影响愈加增强,但从需求来看,依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利率债ETF。随着债券ETF规模的扩张,对债市影响愈发明显,特别是近几个月对信用债来说。一方面,可以根据债券ETF的变化观察资金的流向。另一方面,债券ETF规模扩张意味着大量资金集中流向其成分券,从而影响市场行情,尤其是信用债以及成份券规模低的品种,将导致成分券与非成分券之间出现显著的行情分化,如今年的基准做市信用债ETF和科创债ETF,形成"抱团"效应。但同时也需要看到,与190万亿以上的债市规模相比,当前ETF规模依然非常有限。特别是一千多亿规模的利率债ETF依然难以在利率债交易中发挥足够重要的角色,因而未来市场规模依然有进一步扩张的必要和需求。
风险提示:政策变化超预期,外部风险超预期,风险偏好恢复超预期。
正文
9月5日,证监会对《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进行了修订,并更名为《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主要内容包括合理调降公募基金认购费、申购费、销售服务费率水平,降低投资者成本等。《规定》为征求意见稿,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5年10月5日,现一个月意见反馈期已截止。
《规定》将有力推动行业转向“回报导向”,降低投资者成本,有利于引导投资者坚持长期投资、理性投资,同时有助于激励基金销售机构更加积极发展权益类基金业务。
《规定》提出,合理调降公募基金认购费、申购费、销售服务费率水平,降低投资者成本。优化赎回安排,明确公募基金赎回费全额计入基金财产;鼓励长期持有,明确对投资者持有期限超过一年的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不再计提销售服务费等。
其中,基金赎回费率调整利空短期债基,利好ETF基金。《规定》提出,优化赎回费安排,引导长期投资。将赎回费全额计入基金财产。对于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和基金中基金(FOF),对持续持有期少于七日的投资者,收取不低于赎回金额1.5%的赎回费;对持续持有期满七日、少于三十日的投资者,收取不低于赎回金额1%的赎回费;对持续持有期满三十日、少于六个月的投资者,收取不低于赎回金额0.5%的赎回费。对于持续持有期限超过一年的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的份额,不得继续收取销售服务费。而对于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基金管理人可以根据产品投资运作特点另行约定赎回费收取标准。
债券ETF大时代或已来临,未来政策落地或对工具化的债券ETF产品更加有利。债券ETF本身具有收益确定性较高、实时交易性且流动性好、管理费低、持仓透明、投资门槛低、可以精确配置、享受税收优惠以及可质押性等特点。若《规定》落地,后续在赎回费上亦优于普通债券型基金。
我国第一只债券ETF于2013年2月发行,2018年之后发行增加,2025年进入高速增长期。2013年三只债券ETF上市,发行份额为94.9亿份;2014年仅1只债券ETF上市,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分别发行了1、2、5、2只债券ETF,随后的2020年多达7只债券ETF发行。2022年债券ETF发行量稍有回落至5只,2023年2只债券ETF上市,发行份额为23.15亿份。2024年截止12月31日,有2只债券ETF上市。2025年以来规模快速增长,上市33只产品,规模从年初的1,740亿元,快速增长至9月25日的6740亿元,规模翻3倍以上。低利率时代,主动管理能做出的差异减弱,竞争转向费率竞争,债券ETF凭借低费率及赎回优势,且债券ETF投资选择正变多,未来几年债券ETF规模预计迎来进一步的发展。
截止2025年9月25日,我国共有53只债券ETF,规模合计6740亿元。在分布上,信用债品种在数量和规模上更高,共35只,规模达4649亿元,其中今年新发行数量及规模较高,包括8只基准做市信用债ETF和24只科创债ETF,除此之外仅有3只其他类信用债ETF。其次为利率债ETF,共16只,规模为1386亿元;规模最少的为可转债ETF,仅有2只,基金规模仅705.32亿元。整体来看,部分细分品类、综合类以及主题型的产品,相较海外市场仍有较大的发行及增长空间,以满足愈加增加的市场需求。根据市场结构以及需求、监管鼓励的导向,差异化布局主题性的ETF也是重要思路。
流动性方面,债券ETF的换手率在2021年之后有明显提升,一方面是因为整体规模较小,供给有限;另外一方面,在债市机构行为趋同的背景下,超额收益难获取,债券ETF的投资性价比凸显;再次,在做市商制度的维护下,流动性表现较好。整体利率债ETF换手率表现较优,信用债ETF今年在规模增长的背景下流动性也有明显的提升。今年以来,截止2025年9月19日,利率债ETF、信用债ETF和可转债ETF的日均换手率分别为49%、38%和14%,相对场外债基具有明显的流动性和交易便利性的优势。
信用债ETF今年在规模增长的背景下流动性也有明显的提升。截止2025年9月19日,基准做市信用债ETF、科创债ETF和其他信用债ETF2025年以来的日均换手率分别为46%、45%和15%。目前均收敛至20%附近。
从年化收益率平均值看,债券型ETF表现较为平稳。2023年以来整体表现优于被动指数型基金,与中长期纯债型基金、短期纯债型基金年化平均收益率相差不大。
后续《规定》落地,针对不同持有期限基金赎回费率下限的设置,将导致短债基金持有成本的提升,进而压缩投资者实际的持有收益。而债券ETF在流动性管理和交易工具方面是很好的替代品。
具体来看,目前利率债共16只,品种及久期分布较为齐全,覆盖国债、政金债、地方债品种,根据中报数据,利率债ETF久期均在1Y以上,且国债品种期限更全,目前国开债及地方债尚未有10Y以上品种。从规模来看,目前长久期品种规模相对更大。且利率债ETF流动性债整体较好,是兼具流动性和多样化久期选择的重要工具。
信用债ETF共35只,其中32只为2025年上市,包括8只基准做市信用债ETF和24只科创债ETF,除此之外仅有3只其他类信用债ETF,分别为短融ETF、公司债ETF和城投债ETF,规模最大的为短融ETF,其跟踪的中证短融指数成分券久期均在1年以内,2025年9月30日,规模达631.5亿元,日均换手率在43%,交易活跃度高,能满足大部分交易的需求,是机构场内现金管理的重要工具,也将是短债基金很好的替代品。另外两只债券ETF:城投债ETF和公司债ETF规模也均在200亿以上,但流动性弱于短融ETF,近一年日均换手率为3.26%和7.71%。
今年新上市的基准做市信用债ETF,规模均在100亿以上。依靠做市商制度+高等级成分券,做市商的强制报价义务确保流动性底线,高等级成分券的高流动性则降低ETF申赎的操作难度,流动性表现较好,日均换手率在36%-56%,交易稳定性较高,久期在2.78-4.53Y,适合对流动性稳定性要求高的资金选择,亦是中短债基较好的替代品种。
科创债ETF由于上市时间较短,目前首批上市的科创债ETF日均换手率在23%-73%之间,交易效率较高。但其投资标的相对集中于科创领域,相对其他债券ETF标的较为有限,价格波动可能较大,或因市场情绪出现折溢价,影响投资收益。
自2020年首只可转债ETF诞生,目前仅有两只转债ETF上市流通,市场规模已突破700亿元。2020年3月6日,我国第一只可转债ETF,即博时中证可转债及可交换债券ETF成立,同年7月13日,第二只可转债ETF海富通上证投资级可转债ETF成立。截止2025年9月30日,博时可转债ETF规模达到605.73亿元,海富通上证投资级可转债ETF规模达到95.22亿元。与场内基金相比,可转债ETF在交易效率与成本上形成碾压式优势,未来将更适合有短期交易与套利需求的投资者。
另外,随着债券ETF规模的扩大,其对债券市场的影响也将越来越明显,尤其是信用债市场。一方面,我们可以根据债券ETF的变化观察资金的流向。另一方面,债券ETF规模扩张意味着大量资金集中流向其成分券,从而影响市场行情,尤其是信用债以及成份券规模低的品种,将导致成分券与非成分券之间出现显著的行情分化,如今年的基准做市信用债ETF和科创债ETF,形成"抱团"效应。
风险提示
政策变化超预期,外部风险超预期,风险偏好恢复超预期。
注:本文节选自国盛证券研究所于2025年10月11日发布的研报《债券ETF的扩张方向》;作者:杨业伟 S0680520050001 ,张明明 S068052308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