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形机器人产业从技术验证迈向商业化落地的关键节点,精密制造龙头震裕科技(300953.SZ)的一则战略投资公告引发关注。
落子宁海,分三期建设
10月27日晚,震裕科技公告:2025-2030年拟在宁海县总投资21.1亿元,分三期建设精密部件制造装备、精密结构件及人形机器人精密模组项目。
一期(2025年启动)占地51.3亩,规划年产100万套精密部件制造装备及结构件,投资额7.5亿元,近期将正式签约。
二期(2026年签约)占地61.8亩,规划年产100万套工艺装备及结构件。
三期(2026年同步签约)占地100亩,规划年产100万套人形机器人精密模组及零部件。
资金来源为公司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同时,震裕科技在公告中表示,已在反向式行星滚柱丝杠、线性执行器、灵巧手精密零部件领域获得国内外客户小批量订单;为巩固先发优势,公司需分批建设新兴产能,目前机器人业务收入占比仍极小。
实际上,这一战略布局不仅是企业自身寻求第二增长曲线的重要尝试,更折射出本土精密制造企业在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浪潮中的突围路径。
从企业战略维度看,此次投资是震裕科技精密制造能力的一次跨赛道迁移。
作为国内精密级进模具领域的领军者,公司长期深耕家电、新能源汽车电机等领域,积累了微米级高精度冲压、复杂模具研发及规模化制造的核心能力。
而人形机器人关节模组中,丝杠、行星滚柱等核心部件的精度要求,恰好处于公司技术能力覆盖范围内。
这类核心部件精度需达到微米级,与震裕科技现有模具业务的技术底层高度契合。
三季报数据显示,震裕科技前三季度营收65.93亿元、净利润4.12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2.4亿元,截至三季度末总资产120.35亿元。
虽然当前机器人相关业务收入占比极小,但是目前的营收规模为21.1亿元分阶段投资提供了一定的安全垫,也为技术迁移后的产能释放奠定基础。
千亿市场的行业机遇
从产业链定位来看,震裕科技的选择颇具战略智慧。
公司并未涉足竞争激烈的整机装配领域,而是聚焦价值密度更高的精密模组及零部件环节。
行业资料显示,目前旋转总成、直线执行器等模组部件在人形机器人整机成本中占比超过40%,是产业链中的关键利润环节。
更值得关注的是,通过与宁海县政府合作,公司可借助当地高端装备制造集群效应,降低土地购置、设备进口等前期成本。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震裕科技的投资时机正契合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黄金发展期。
当前,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技术突破向规模化量产过渡的关键窗口期,在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下,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成为明确趋势。
工信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将运动控制与执行部件列为重点突破方向。而当前国内行星滚柱丝杠和精密减速器等关键部件方面,本土企业仍有较大上涨空间。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预测,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为布局于此的企业提供广阔增长空间。
此外,技术演进方向进一步强化了精密制造企业的行业话语权。
随着特斯拉Optimus、傅利叶GR-1等标杆产品加速迭代,人形机器人对核心部件的功率密度、响应速度提出更高要求,推动行业从单一零部件向集成模组升级。
震裕科技已经推出覆盖机器人小臂、下肢等多场景的线性执行器产品,并计划在2025年底建成首条丝杠全自动生产线,这一布局既顺应了行业技术升级趋势,也为后续产能释放做好准备。
从市场竞争格局看,除整机厂商自研核心模组外,第三方专业供应商正快速崛起:拓普集团直线执行器进入特斯拉B样验证阶段,三花智控旋转执行器获得多家头部企业订单。
震裕科技若能在2026年前完成中空编码器、扭矩传感器等关键子部件的技术攻关,有望在第二梯队供应商中建立先发优势。
高风险与高回报并存
不过,在行业机遇背后,震裕科技的跨界布局仍面临多重风险考验。
技术层面,尽管公司已突破部分技术壁垒,但与Rollvis、Ewellix等国际巨头相比,在长寿命可靠性、极端工况适应性等方面仍需验证。
更关键的是,人形机器人行业技术路线迭代迅速,若出现磁齿轮直接驱动等颠覆性技术,现有产能可能面临重置风险。
市场端的不确定性同样不容忽视。虽然行业远期前景广阔,但量产时间表存在变数,具身智能大模型进展、下游应用场景落地速度等均可能延缓需求释放。
更重要的是,客户端验证周期漫长,即便公司产品已进入小批试制阶段,从样品到批量订单的转化仍需突破激烈竞争。
数据显示,人形机器人模组认证周期通常长达18-24个月,且需通过10万次以上耐久性测试,这对企业研发耐力构成极大考验。
财务压力也不容忽视。公司电机铁芯业务2024年营收同比下降11.78%,一旦新能源主业复苏不及预期,将进一步削弱对新兴业务的资金支撑能力。
综合来看,震裕科技此次21亿押注人形机器人,是一次高风险与高回报并存的战略突围。
在2025-2027年的产业培育期,研发里程碑达成情况、专利获取数量及头部客户验证进展,将成为判断项目成败的关键指标。
若能在2026年前实现旋转模组量产,并获取知名机器人企业Design-in(前期介入设计)机会,公司有望在2030年人形机器人产业化浪潮中占据价值高地,为本土精密制造企业跨界布局高科技领域提供可借鉴的范本。
对于投资者而言,需密切关注行业技术迭代节奏与公司产能落地进度,在把握行业机遇的同时,理性评估潜在风险。
敬告读者:本文基于公开资料信息或受访者提供的相关内容撰写,不慌实验室及文章作者不保证相关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无论何种情况下,本文内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抄袭!
下载格隆汇APP
下载诊股宝App
下载汇路演APP

社区
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