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一家IPO企业应收账款与债务双双攀升,劳务派遣问题受监管询问

应收账款激增,截至到报告期末,至信股份应收账款账面余额高达11.35亿元,占流动资产的比列为48%,22年末,至信股份研发人员七成以上为大专及其以下,至信股份的有息债务总额从2022年的9.11亿元激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15.29亿元

至信股份.jpg

作者:Jasper

来源:IPO魔女

2025年11月6日,重庆至信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至信股份”)将接受上交所主板上市审核。公司保荐机构为申万宏源证券承销保荐有限责任公司,拟募集资金为13.29亿元。

报告期内(2022年至2025年6月),至信股份应收账款激增,截至到报告期末,至信股份应收账款账面余额高达11.35亿元,占流动资产的比列为48%,同时至信股份应收账款周转率在2.71-2.83之间,低于同行均值,不仅如此,公司前五大客户销售金额占比超过七成,部分客户的应收账款存在坏账。在下游采取“零库存”采购模式下,至信股份存货账面价值合计占当期流动资产的比例超过百分之二十。并伴随着存货跌价的准备。

值得注意的是,至信股份的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低于百分之五,且在22年末公司全职研发人员为0人,而22年研发经费为8,776.60万元,不仅如此,22年末,至信股份研发人员七成以上为大专及其以下,到25年6月,这一比重来到了62.56%,同时至信股份的首席技术官为中专学历。

最后,截至2025年上半年,至信股份存在6笔未到期的租赁融资,更值得关注的是,至信股份还有高达25笔未到期的应收账款转让融资。如在2025年9月,至信股份将部分客户的应收账款,以总计超过800万元的规模转让给银行,以换取融资。与此同时,至信股份的有息债务总额从2022年的9.11亿元激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15.29亿元,以上表明公司经营压力进一步增大。另外,至信股份是一家家族式控股企业,陈志宇、敬兵夫妇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控制至信股份83.75%的表决权,实控人夫妇的女儿陈笑寒在至信股份担任董事、董事会秘书要职。这不的不让人产生疑问,若公司因经营压力而产生的决策是否会影响中小股东的利益呢?

01应收账款逐年激增,存货额度或将进一步增大

根据上会稿披露,报告期各期末,发行人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91,141.78万元、98,130.72万元和121,209.86万元,应收账款余额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3.59%、38.28%和39.25%,其中逾期应收账款金额分别为825.67万元、3,256.05万元、4,070.42万元。24年末存在1294.53万元的计提坏账。而截至2025年年中,公司客户北汽银翔汽车有限公司280万元逾期账款、浙江世圆汽车部件有限公司731万元的逾期账款也已全部计提坏账,连续多家客户出现经营风险。同时,至信股份应收账款周转率在2.71-2.83之间,而同行可比公司平均水平则在3.27-3.63之间,低于同行均值。

不仅如此,报告期内,至信股份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占比均超过70%,2025年上半年,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占比仍高达68%。而目前下游客户行业普遍采用“零库存”模式采购,要求零部件供应商做好滚动生产及库存计划,以应对整车厂需求波动、快速响应交货需求,发行人按照客户月度、周度交付需求提前备料排产,因此,报告期各期末,至信股份存货余额分别为3.64亿元、4.65亿元、4.74亿元、5.42亿元。而随着经济波动,报告期内,至信股份的存货跌价准备占存货余额的比例分别为11.18%、7.79%和9.28%,各年均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5.61%、5.89%、7.03%的平均值。

针对应收账款激增问题,上交所要求其披露应收账款的逾期情况,应收账款期后回款情况以及应收账款余额占比较高的原因,与同行业可比公司的比较及差异原因;并要求其披露发行人存货跌价准备占存货账面余额明显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的原因。

对此,至信股份回应称,应收账款余额占比波动主要系因客户结算方式差异,至信股份应收账款余额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43.59%、38.28%和39.25%,略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均值,但低于无锡振华,与多利科技、博俊科技、泰鸿万立相近,应收账款占比较高主要系因发行人业务规模增长较快,新客户量产供货进度存在差异。而对于存货跌价问题,回应称,主要系因考虑到发行人产品定制化程度较高,对于1年以上的冲焊零部件存货,结合存货状态以及未来实现销售的可能性,合理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故1年以上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比例较高。

至信股份在业务规模增长较快的情况,应收账款不断上涨并伴随的坏账的发生,这不得不让人怀疑这种增长的可持续性?而坏账的发生,也不得不让人怀疑至信股份是否做好了对客户风险和财务稳健性的评估?“零库存”的采购模式下,至信股份的库存制定是否合理?若是至信股份一味追求规模增长,而忽略经营的稳定,那么这种增长要打一个大大疑问。

02核心研发人员学历偏低,研发费用投入遭问询

报告期内,至信股份研发费用分别为8,776.60万元、9,385.38万元、12,284.26万元、6,013.57万元,占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4.20%、3.66%、3.98%、3.75%。其中,研发直接投入分别为1713.51万元、1694.51万元、2488.62万元、1487.54万元。研发的折旧及摊销费用分别为1802.75万元、1730.23万元、2203.58万元、926.77万元,分别占当年研发总费用的20.54%、18.44%、17.94%、15.41%。而同行可比公司无锡振华在24年的折旧与摊销费用为416.7万元,占总费用比例为6.63%,上市公司达华汽车24年折旧与摊销费用为508.1万元,占比2.47%,均低于至信股份。

关于研发人员的情况,至信股份研发人员总数分别为309人、338人、363人、390人,其中全职研发人员人数为0人、80人、160人、181人,研发人员学历分布情况如下,22年末到25年6月份本科及以上学历分别为74人、101人、146人、146人,而大专及其以下占比为76.05%、70.12%、59.72%、62.56%。而核心技术人员石丰平、孙亮分别为本科学历和中专学历,并且孙亮为公司首席技术官。

对此,上交所要求其披露,研发费用直接投入的内容,报告期内金额增长的原因,2022年不存在全职研发人员的原因,以及委托研发、合作研发的具体内容、相关执行、交付及付款情况等,采用委托、合作研发的原因,相关研发与产品的关系。

对于研发费用问题以及研发人员认定上,至信股份回应称,研发活动以具体的车型产品作为研发载体,需要根据实际冲焊工艺需求不断匹配优化,以不断提高模具使用效率、降低模具损耗、降低冲压次数、提高材料利用率、提高零部件生产效率及质量稳定性,故研发活动与实际冲焊工艺关系密切,需在试制环节中不断检验、优化。2022年度,发行人根据实际研发活动需求,由各基地冲焊工程师等生产人员协助研发试制及工艺优化工作,未设立专门的研发岗位,均为非全职研发人员。

每年的研发费用中,研发的直接投入与研发折旧及摊销费用相当,这种现象的出现不得不让人产生疑问,研发的实质性投入到底有多少?不仅如此,至信股份的研发人员普遍呈现学历不高的情形,这种研究团队是否具有创新能力,能够承担公司的核心技术开发?同时公司核心技术人员只有两人,并且首席技术官的学历为中专。这种研发团队以及研发经费构成让人看不出至信股份寻求创新的决心和能力。

此外,报告期内,研发明细中委外及技术服务费分别是76.01万元、200.03万元、49.68万元、0万元,占总研发费用的比例分别是0.87%、2.13%、0.4%,而办公差旅费分别是211.36万元、266.33万元、380.91万元、264.8万元,这两项费用明细形成鲜明的反差,似乎反映出至信股份与外部的合作研发几乎停滞。

03债务激增伴随劳务派遣问题,经营压力可能间接增大

根据上会稿披露,陈志宇、敬兵夫妇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控制公司83.75%的表决权,同时,实控人夫妇的女儿陈笑寒在公司担任董事、董事会秘书要职,而陈笑寒曾经工作的公司正是此次IPO的保荐机构申万宏源。

不仅如此,至信股份有着多个持股平台,而高管团队持股比例超过90%,一线员工却很少,并且设置离职限制,且所有平台实控人均是陈志宇、敬兵夫妇。同时离职员工持有的合伙份额应转让给执行事务合伙人或其指定的其他主体,转让对价以实缴资金加成合理利息的方式确定。

与此同时,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存在6笔未到期的租赁融资,涉及多家融资租赁公司,其中一笔融资财产价值高达1.1亿元,期限超过3年。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还有高达25笔未到期的应收账款转让融资。如,在2025年9月,公司将部分客户的应收账款,以总计超过800万元的规模转让给银行,以换取融资。公司的有息债务总额从2022年的9.11亿元激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15.29亿元,尤为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上半年的债务总额已远超2024年全年,呈现出快速增加的态势。短期债务从2022年的6.15亿元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9.34亿元。同时本次募集资金中有3亿元补充流动资金。

不仅如此,至信股份还存在着劳务派遣的乱象,22年至信股份劳务派遣的人数是606人,总用工人数是2853人,占总用工人数的21.24%,并且部分劳务派件人员还从事焊接,冲压等核心岗位,同时还存在异地社保缴纳和劳务派遣单位资质问题,而在第二轮询问中才披露出3加派遣商在安徽等地无分支机构却开展派遣业务,据悉,与至信股份合作的几家劳务派遣公司中,中山林海在贵州无分支机构却派遣人员,与此同时,重庆邦兴泰等五家公司派遣商,报告期内缴纳社保人数为0,而至信股份却向其支付一千多万的派遣费,其中,重庆兴泰23年4月份才取得派遣许可证,这种无证的合作是至信股份明知而为还是没有经行资质核验?无论哪种情况至信股份都无法置身事外。

从至信股份的债务规模持续增长以及通过租赁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的情况来看,这是否表明了至信股份短期经营性现金流的紧张?而债务比例始终居高不下,这种债务的结构是否意味着未来面临的巨大压力?若是债务总额未来持续增长,未来的偿债压力是否会进一步增大?此外,有关至信股份的多家员工持股平台设置了离职限制,即员工不会享受上市股权增值的分红,若未来至信股份因经营压力,而做出的某种决策是否也会影响中小股东的利益?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