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当前的市场表现,尤其是近一个月的以下几个特征非常突出:
主力资金持续净流出:几乎每天都在出现百亿级别的资金净流出,显示出机构与北向资金在持续减仓,信心明显不足。
两融余额持续上升:融资余额不断攀升,当前已接近或突破年内高位,说明场内杠杆资金在“赌反弹”或“左侧布局”,但效果并不理想。
指数“失真”现象明显:主要靠银行、石油、电力等权重板块拉升指数(特别是上证指数),而中小盘股(尤其是创业板、科创板、微盘股)持续下跌,结构性严重失衡。
赚钱效应极差:指数红盘,但个股普跌的“假繁荣”情况频繁出现,市场热点凌乱、持续性差,情绪低迷。
这种市场结构性失衡与指数失真、流动性错配的行情,在A股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较为相似的阶段:
2011年下半年
特征:资金从中小盘大幅撤退,创业板估值高位开始崩塌,指数靠银行、石油、保险等撑着。
背景:宏观经济下行+货币紧缩+融资成本高,市场缺乏增量资金。
类似点:当时两融也开始慢慢活跃,但主板与小票严重分化,赚钱效应差。
2018年全年,尤其是6–10月
特征:美股暴跌叠加中美贸易摩擦,中小创连续杀估值,权重护盘但难挡整体下跌。
背景:市场恐慌、资金流出、信心匮乏。
类似点:机构高仓位出逃、北向持续净流出,市场靠银行等权重“虚顶”。
2022年4–5月期间
特征:上证指数守住3000点靠的是中字头、煤炭、电力等权重;小票惨烈杀跌,基金赎回潮汹涌。
背景:疫情反复、封控升级、经济悲观预期。
类似点:结构性失衡极致演绎,资金集中抱团防御类资产。
总的来说
当前的A股市场走势,在结构上高度类似于 2011年末+2018年中+2022年春 的叠加版本:
宏观预期弱:地产链不振、消费低迷、出口承压;
资金信心弱:北向流出、机构保守、活跃资金投机减弱;
指数失真明显:中小盘被动出清、流动性塌陷,造成“指数涨、账户亏”。
若政策面没有实质性、系统性的宽松与刺激(如真金白银的活跃资本市场措施),短期内这种割裂结构可能还会延续。中小市值股票将面临进一步“估值与流动性双杀”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