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新药:二闯IPO!仿创双轨的艰难跋涉

仿制药支柱脆弱

作者/星空下的番茄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乌梅

#医药赛道 的硝烟从未散去,在强手林立的格局中,来自福建的“海西新药”却显得格外抢眼。它凭借差异化的技术路线与扎实的仿创布局,频频触动行业神经。

如今,这家地方国资背景的“研发新锐”再次向港股发起冲刺。亮眼的营销和国家级“小巨人”光环,能否真正驱散萦绕其身的财务警报与集采续约风险?在创新药的漫长征途前,登陆港交所是它续命的关键一步,还是真正的资本大考?

一、短期增长的幻象与财务警报

#海西新药 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以“仿制药+创新药”双轨模式为核心的制药企业。其股权结构体现了地方国资的支持,福建国资委通过间接持股持有13.87%,同时展鸿达投资持股11.3%,为其发展提供了重要背书。当前公司已获批14款仿制药,覆盖消化系统、心血管、内分泌等治疗领域,并布局4款在研创新药。

凭借着入选国家集采的4款主力产品,公司在中国仿制药市场占据细分领域的领先地位。其中消化系统领域的拳头产品海慧通®市场份额高达59.3%,独占鳌头;心血管领域的安必力®则以25.7%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二。这些核心产品构成了其当前业绩的基石。2024年,公司更是获得了工信部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

85f65f4f-68dc-44bd-b64c-41623ed709da.png已商业化产品情况 摘自《招股说明书》

海西新药近年的财务数据描绘出一条陡峭的增长曲线。《招股说明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营收从2.12亿元攀升至4.67亿元,净利润也从0.69亿元增至1.36亿元。然而,亮眼增长的表象在2024年被撕开一道裂缝。净利率从上一年的37.09%骤降至29.16%。深入探究,销售费用激增是核心推手。2024年该项支出飙升至1.66亿元,同比增长78%,占营收比例高达35.5%。这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国家集采带来的销量红利正在消退,企业不得不投入更多资源以求维持市场地位,利润空间被持续挤压。

c6e3ea5e-da23-4545-bda0-4773b5bf4f12.png经营业绩情况 摘自《招股说明书》

而公司更大的隐患来自于现金流,2024年,公司为扩建福州生产基地(规划年产20亿片)导致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出高达3.79亿元。至2025年5月末,账上现金储备仅余4626万元,同比暴跌54%。战略转型的重资产模式使公司深陷“纸面盈利”与“现金流枯竭”的悖论,这无疑是其寻求IPO募资的核心动因,更是投资者审视其财务健康的关键痛点。

二、仿制药支柱脆弱

海西新药当前的繁荣景象,其业务根基几乎完全系于仿制药之上。高达98%的营收来源于此,四大主力产品(安必力®、海慧通®、瑞安妥®、赛西福®)更在2024年贡献了85%的收入。然而,这份依赖单一业务和少数仿制药核心产品的“稳固”之下,实则潜藏着巨大的结构性风险。

公司仿制药核心产品的护城河并不深厚,在已获批的14款仿制药中,具备首仿优势的仅4款,28%的首仿比例远低于#济川药业(600566)等竞争对手(超50%)。海慧通®虽占据龙头,但已有三家仿制药企提交仿制申请,价格战阴云已迫近头顶。

更紧迫的威胁则来自国家集采续约风险,支柱产品海慧通®、瑞安妥®的协议将于2025年底到期,安必力®也仅维持至2026年中,即将到来的续约谈判面临巨大降价压力。

除此之外,客户结构的畸形集中进一步加剧了整体风险。前五大客户贡献的营收长期维持在71.7%至85.1%的高位,且高度依赖国有医药分销渠道。这种过度依赖不仅严重削弱了公司的议价能力,也使其业绩极易受到单一客户变动的冲击,经营稳定性的根基并不牢靠。

cd3b923e-0fa6-4670-b16b-095a57532e2f.png前五大客户营收占比 摘自《招股说明书》

而当仿制药的支撑力开始动摇,海西新药在创新药布局上的短板便显得尤为刺眼。

三、创新药滞后,协同难成

其核心在研产品C019199(多靶点肿瘤免疫调节剂)计划2025年启动骨肉瘤III期临床,但目前尚未有确切的II期临床完成的消息。相比于#恒瑞医药(600276)等已经确切进入II期的同类药物,在研发进度上整体并没有特别的优势。

更令人担忧的是其选择的赛道本身,整体的市场规模并不大,骨肉瘤全球市场规模仅约1.5亿美元,中国整体的市场规模不足2亿元,而且还面临着多家药企的激烈竞争。例如,石药集团已提交DDR1抑制剂临床申请;#百济神州(06160.HK)的替雷利珠单抗(拓展)PD-1抑制剂,已经进入到临床II期,主要适用于肉瘤(含骨肉瘤)。市场空间的有限性叠加激烈竞争,为C019199未来的商业化前景蒙上了浓重的阴影。

创新药研发是场资源消耗战,而海西新药在此的投入明显不足。2024年研发费用仅6700万元与百济神州同期超百亿的投入相比更是杯水车薪。这种投入强度不仅难以支撑现有管线加速推进,更无法构建真正有竞争力的技术壁垒。

cab4a200-3181-4fdd-bea0-5825af6da81d.png研发支出对比情况 摘自《招股说明书》

公司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管线布局的割裂。成熟的仿制药产品线集中在消化、心血管等传统领域,而在研的创新药却分散于肿瘤、眼科及呼吸系统等不同方向。这种治疗领域的严重分散导致研发经验、技术平台和未来营销渠道均难以形成有效协同,宝贵的研发资源在碎片化的布局中被低效消耗,难以形成合力。

四、战略困局与估值悖论

综合以上挑战,海西新药正深陷一场艰难的多方作战。在仿制药方面,2025年底的集采续约关乎短期现金流的命脉,续约价格直接决定其“输血”能力;在产能问题上,斥巨资新建的年产20亿片生产基地能否顺利消化,是避免重资产模式拖累盈利的关键,如若产能利用率低于70%,固定资产折旧将进一步蚕食净利润;而在创新药研发赛道,C019199的临床进度与数据质量,则决定了企业能否赢得资本市场信任并实现估值重构。这三场战役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环失守都可能引发系统性危机。

此外,本次IPO本身也面临一个核心悖论。公司计划将很大一部分募资投入生产基地建设。而创新药研发至少需5-8年才能贡献收入,在此期间仍需依赖仿制药持续“输血”。这种“以仿制药估值募资,却将重金投向需要长期投入且估值逻辑不同的创新药及重资产”的模式,存在严重的估值逻辑与资金用途错位,无疑将成为理性投资者决策时的重大顾虑点。

这条仿创双轨之路注定布满荆棘,海西新药唯有在现金流压力、产能消化与研发突破这三重高压之下实现精准破局,方能在资本市场的严苛审视与行业的激烈竞逐中,赢得这场艰难的转型升级之战。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