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AI的“摆拍”要停了
最近半年,AI的热闹劲就没断过。
不管是查资料、写文案,还是闲唠,打开deepseek、豆包等这些工具,敲几行字就能得到回应,偶尔还能整个段子乐一乐,哪怕有时答得不准,顶多吐槽一句“这AI有点笨”,也不耽误事儿。
之所以能这么容错,核心在于这类AI服务的是ToC(面向消费者)场景,就是直接针对个人用户提供服务,聚焦日常高频的个性化需求,本质是“满足个人即时诉求”,几乎不涉及复杂的流程履约,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也微乎其微。
可这股热闹传到ToB端,味儿就变了。不少企业跟风AI,结果搞成了“摆拍现场”。
就拿商旅赛道来说,目前市面上标榜AI差旅助手的产品着实不少,说是能自动规划行程,结果推荐的机票要么性价比不高、要么起飞时间跟会议对不上,最后还得让用户手动改半天;有的AI客服更离谱,问“差旅报销怎么填”,只会机械重复“请提供订单号”,连订单号在哪查都不会说,反而把报销流程拖得更慢。
环球旅讯2025年二季度报告显示,已经有55.77%的企业进入了AI+差旅的实践阶段,要么已经动手落地,要么把计划列上了日程。但真去问企业里管差旅的人,十个里有八个会摇头:“看着花哨,没解决啥真问题。”
为啥会这样?笔者认为,症结在于对ToB与ToC的AI的认知偏差。
ToC的AI好用,标准是“有回应、能互动”,哪怕功能单一、偶尔出错,只要能满足个人即时需求,就能被接受;更何况,这些AI大部分都用于娱乐、社交,或者一点点辅助个人办公,距离真金白银还远得很。
但ToB的AI的好用,标准必须是“务实、落地”——因为它直接作用于企业的生意,背后还往往涉及到人事、财务、行政、客户。一旦不贴合业务实际,就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少了任何一个环节,AI就成了半残品,不仅帮不上忙,还得让人来收拾烂摊子。这些“为了AI而AI”的操作,本质上是把AI当成了“面子工程”。
今天企业赚钱何其不容易。能让企业付费的AI产品,必须真落地。
符合条件的ToB AI产品有吗?还是有的,比如说目前已为大家公认的医学和生物学领域,通过AI的算力和强化学习特性,来提供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高效监测和诊断;再比如刚才举例的商旅服务领域,也开始进入实操阶段。
笔者注意到,最近阿里巴巴飞猪旗下的阿里商旅入局,发布了AI商旅解决方案。其总经理施沈阳明确表示:“今天不应再讨论‘AI能为企业做什么’,而是展示‘AI正在为企业做什么’。”一语切中行业要害。
虽然这套方案还没看到真实落地后的服务数据,但从发布会披露的信息来看,至少没走“摆拍”的路子,把务实放在了第一位。
02
真能解决问题,ToB服务市场就大有机会在
同属于ToB服务,每个场景区别还真不小。做数据分析,不止要能算清楚,更关键的是让AI“想”明白业务到底应该用什么指标来评价和考核;做广告出价,除了观测竞价动态,更要读懂广告主对ROI的预期。而商旅AI又是另一番光景。
出差既是花钱的过程,也是员工帮雇主赚钱的过程,不仅涉及企业决策者的差旅管理和费用控制,还涉及每一位个体的人。也就是说,商旅AI必须要同时满足ToB的确定性和ToC的以人为本。
这也是为什么市面上很多商旅AI表现参差不齐的原因——你要懂“商”,还要懂“旅”。
所以,位置决定视野,资源决定实力。
笔者专门去了解了阿里商旅这套AI,这个解决方案分了两大块:一块是给员工用的“差旅AI助手”,另一块是给公司管差旅的“管理AI助手”。
咱先抛开那些复杂的技术术语,站在打工人的角度聊聊这款一站式AI商旅解决方案有什么特别的?到底能不能解决出差的麻烦?
传统出差流程来看,光前期准备可能就要耗掉小半天。
先填写出差申请单,部门审批后还得奔波至财务部门确认差标;
查询机票时,需在多平台比对时间与价格,旺季还得紧盯余票动态,稍有不慎便需重新调整行程;
预订酒店更需谨慎,既要考量与会议地点的距离,又要甄别“隔音差”“卫生不佳”的评价坑点,还得反复确认增值税发票开具资质,手机相册里堆满的订单截图,不过是为报销留存凭证的无奈之举。
阿里商旅AI抽象了差旅的本质——目标明确,时间固定,费用有标准,办事最优先。所以你只要跟它说清三个关键信息——“下周三去上海开两天会,地点在陆家嘴”。它会自动帮你拟好出差申请单,会议时间、地点也填得明明白白,直接提交审批就行,不用再自己对着模板改来改去。
可执行的思考还藏在对业务细节的深度适配中。比如出差最重要的就是不浪费时间,在固定的费用安排下,怎样腾出最充裕的工作时间,同时算清楚车程、中转占用的时间,本身就是个“分秒必争”的活儿。
这个AI的规划行程是按“分钟级”来的——会把出发地和目的地的天气提前告诉你,连进机场、高铁站的检票时间、等待时间都算好;到了目的地,该打车了、该用餐了,它都能根据行程安排,在合适的时间点提醒你,一键解决;还能记住你的小偏好,爱靠窗的座位、喜欢住哪些品牌的酒店。
不仅如此,所有交通、住宿这些服务都列得清清楚楚,用户只需要像加购物车一样选好,一键就能合并下单,全程企业统一支付,不用自己先垫钱,报销时也不用再凑一堆发票。
可能有人会问,员工体验好了,公司成本会不会涨?答案是未必。
举个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AI比人更会算经济账,比如早出晚归的公务舱,因为能免去一晚酒店费用,反而比晚出早归的经济舱加酒店花得更少;一等座的直达高铁,也可能比中转高铁或者改坐飞机更省钱。核心是,这样的方案员工满意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
再看面向企业决策者的“差旅管理智能体”。
以前人事或行政管差旅,得对着Excel算哪个部门超支、哪个员工总订超标酒店,眼睛都看花了;遇到违规行为,事后查账,损失已经发生了,惩罚的摩擦力也大;要是想调整差标或差旅支出成本,还得找财务算新差标,找技术改系统,来回折腾好几天。
但AI会将数据统统可视化。整体的费用方案从头制定,员工在使用的时候,预订行为已经完成事前的合规管理。事后做盘点,哪个部门费用降了、什么项目的费用有激增趋势,一眼就能看明白。调整差标时,用自然语言跟AI交互就能得到相应的建议方案,不用等技术排期,甚至不用走流程,一键调改。
当前的商旅管理市场,因涵盖国际TMC、本土TMC、费控和系统服务商TMC、企业自建TMC及部分航旅服务商、传统旅行社等,参与者众多,但CR8(前8名集中度企业)市占率仅19.5%,集中度低,大量服务者为抢占市场注意力,倾向于通过“堆功能、贴标签”打造看似丰富的产品与解决方案。
比如在原有预订工具上叠加基础问答AI便宣称“智能差旅方案”,或仅实现单一环节数字化却包装成“全流程数智化服务”,形成“眼花缭乱”的表象,实则多为围绕技术概念的表面创新。
而这些产品往往无法对行业产生真正价值,核心在于它们脱离了企业选择商旅服务的核心诉求——降本增效、合规保障及员工体验。
这也契合环球旅讯《2025Q2中国商旅市场趋势洞察报告》中提及的AI差旅落地障碍——应用场景与价值认知脱节。
这种“概念化产品”与“实际落地效果”的巨大落差,进一步消耗了服务者与客户间的信任资产,企业客户多次尝试后发现“员工抱怨操作麻烦”“差旅成本未降反升”,逐渐怀疑服务者专业度,不愿再投入预算,员工因频繁使用“不好用”的工具而抵触新系统,信任裂痕持续扩大......
而任何一个让人觉得耳目一新的AI,都证明ToB服务的机会不在于“炫技”,而在于“务实”。
根据全球商务旅行协会(GBTA)的报告,目前国内商旅市场规模近3万亿人民币(3731亿美元),市场潜力巨大。
需要提醒的是,AI在这个市场中的应用才刚起步。
03
最低的标准?不,最高的要求!
站在企业的立场,付费使用一个AI产品或解决方案,ROI一定要大于1,这也意味着“可执行、可落地”是个基础得不能再基础的标准。
但站在AI的现状来看,这样的“基础要求”已经很高。因此,AI的幻觉问题在技术上是个难过的坎儿,没有完善的技术思考和工程化,一切丢给大模型,只会让更多人对AI祛魅,然后近而远之。
当前市面上有个非常流行的方式,即通过简单的封装,甚至是通过堆prompt来“研发”AI,本质上还是基础大模型的套壳。在C端市场上或许还能行得通,但在企业服务的实际场景中,尤其往往是收费服务的场景下一定不行。
落在更加具体的产品和资源上,在垂直领域有耕耘的公司,又跟其他公司拉开了差距。
第一道是“数据”。差旅AI要推荐准确的方案,得有实时的机票价格、酒店库存,还得懂企业的差标、员工的偏好,这其中很多数据并非公域。
以阿里商旅为例,背靠飞猪,它能拿到全球400多家航司、170多万家酒店的实时价库数据,还有支付宝1300万餐饮商户的信息——你想找符合报销标准的餐厅,AI能直接对接支付宝的商户数据,不仅杜绝了“不能开发票”的小店,甚至第一步就已经企业支付,无需报销了。
它还能定制企业专属数据集和员工专属数据集,结合企业及其员工的具体政策和偏好情况来实现更加精准的建议。
第二道是“技术”。ToB AI不是简单的“问答机器人”,得能处理复杂的流程,还能低成本地调改和适配。
AI有成本,不同类型企业的需求又高度非标化,反复定制开发,比如“针对不同部门,能不能改为个性化的差标方案?”“我们刚跟某大型酒店品牌战略合作了,未来能否差旅酒店优先推荐?”等等,几家负担得起?
因此,像阿里商旅等在内的采用AI原生架构的解决方案,具备更好的性能和进化优势。
换成大白话说,ToB AI要落地,不能老让客户换新工具。而AI最大的优势就是能持续学习,如果一套商旅系统能越来越理解企业的工作习惯、制度和管理逻辑,未来的升级会越来越便宜。
阿里商旅能嵌入钉钉、企业微信这些办公软件,你在钉钉上就能用AI申请出差,不用再切换APP;还能对接金蝶、用友等,在开发上充分降低了企业的落地成本。
04
结语
ToB AI的未来,到底该往哪走?
从诸多案例里,其实能看出一个方向:别再追求炫“技”,多做实用主义。
对企业来说,AI不是奢侈品,而是生产工具——能帮公司省钱、帮员工省事,才是好AI;对打工人来说,好的ToB AI,不是那个能跟你聊得天花乱坠的,而是那个能让你少填一张表、少跑一次腿,准时下班的。
更重要的是保持清醒。在铺天盖地的AI故事里,企业主是否真的想清楚自己的生意需要什么,还是只担心自己掉队或缺席?
在投入一款AI产品,或为一款AI产品买单之前,这或许都是首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