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整治绞杀利润空间?中成药行业站在十字路口

药茅失速,行业噤若寒蝉

作者/星空下的卤煮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乌梅

2025年,中成药行业迎来了史上最严厉的价格监管。

7月份,一份名为《医药价格风险线索通报(第一批)》的文件不胫而走,不少省市陆续开启中成药挂网价格整治行动,沉疴已久的中成药价格虚高问题第一次被如此严肃地摆在了桌面上。根据宁夏披露的数据显示,某厂家的牛黄解毒片单日治疗费用是最低价产品的338倍,安宫牛黄丸也超出省内最低价的10倍以上。

部分地区治理相关公告梳理 来源:网络

其实中成药的这场风雨洗礼还没有充分体现在厂商业绩上,然而不少企业的业务已现颓势。龙头片仔癀(600436)2025H1交出了11年来首次中报净利下滑的成绩单,似乎说明高毛利品种已率先萎缩。

这可是号称“药中茅台”的明星中药企业,片仔癀尚且如此,行业冷暖自不必多说。而其境遇绝非个例,在价格强监管之下,整个中成药行业长期以来依赖“独家”、“古方”等概念构筑起的护城河恐将面临根本性的改变。

一、价格乱象成行业顽疾

许多人都对中成药颇有微词,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毕竟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去医院开药结果是价格较低的西药和看着挺贵的中成药搭配着来,然而咱们还不知道这中成药到底贵在哪儿。

的确,中成药价格高是大家的普遍体感。虽然也在陆续纳入集采范围,但由于厂家和品规复杂,独家垄断品种比较多,天然成分和人工成分等原料也很有说道,所以说降价幅度相对温和或者说效果相对有限,价格到底是不是虚高真是很难一探究竟。

而今年的价格治理风暴就是针对此怪象的定点“爆破”。

动作较快的宁夏、内蒙古和江苏三地早在7月份就发布了治理通知和清单,直接明确了需要调价的中成药目录。而安徽、广东等地也在陆续跟上,据统计,目前已经有近20个省级行政区发布了类似通知,可谓全国统一步调。

省级公告 来源:网络

虽然各地规则有一定区别,但衡量和整治的内在逻辑都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以同品种最低日费用为标尺,看看每一款药物是不是价格过高了,然后再根据倍数分级给出不同的监管措施。

比如宁夏采取了三级分类,超过同品种最低价3倍以上的就是黄标,5倍是红标,10倍以上更不用说了直接撤网。江苏的规则更加严厉,不但倍数要低一些,而且苏州明确对红色预警且没有医保支付标准的药品直接拒付,这一手无疑是釜底抽薪。

当然,各地也给了厂商把价格调到合理区间的机会,不过窗口期非常短。无论是宁夏还是安徽,都要求相关企业在寥寥几日内自主降价到省内最小每日费用10倍以内的水平。如果规定时限内不降价或者降价了但还是超过10倍,那么对不起您不但得暂停挂网而且还有信用惩戒等处罚措施。恩威并施之下,自然会大大挤压出虚高价格的水分。

已经有企业尝到了强监管的威力,浙江公布浙江一方制药因GMP不符合要求而被列入“违规名单”,集采中选资格被取消不说,还被采取了暂停生产和销售的风险控制措施。可以预见的是,这场大潮也必将波及大大小小的每一家中成药企业。

二、中药企业迎严峻挑战

恰逢A股的中报披露时点,中药企业的业绩表现自然也受到了市场的普遍关注。虽然今年年中才启动的价格监管行动成果还暂未反映在企业的业绩上,但其实中药行业这两年的日子本来也不太好。

根据公开数据信息,去年全部75家中药上市公司总营收减少4.6%至3,561.9亿元,归母净利润更是下滑18.7%至293.1亿元。今年上半年各家还未完全披露半年业绩,但在已发布中报的29家中药企业中,只有11家营收在增长,像贵州百灵(002424)等企业的中成药收入降幅甚至超过30%。

2025H1营收增长的中药企业 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部分头部企业的表现也同样令人忧心。

片仔癀上半年营收萎缩了4.81%至53.79亿元,归母净利润大降16.22%至14.42亿元。对于身为优等生的“药中茅台”而言,这是11年来的首次下滑。细节来看,核心产品片仔癀系列毛利同比下降了10个百分点至61.5%,而存货周转天数却高达243.23天,创5年新高,这说明下游渠道的动销已现疲态。长期以来,片仔癀都以高端礼品定位示人,笔者不禁要问,在新世代逐步成长为消费市场主力的现在,片仔癀的奢侈品逻辑还讲得通吗?

当然,片仔癀也在拓展其他中成药产品,比如收购龙晖药业多数股权拿下安宫牛黄丸这个中药里的明星品类。虽然这块业务从2021年的0.96亿元增长到了2024年的2.84亿元,不过在这个同仁堂(600085)占据绝对优势的细分市场里,这个品始终没有成长为片仔癀的重要增长点。

2020-2024年片仔癀归母净利润及毛利率、净利率 来源:公司2020-2024 年报,诚通证券研究所

而立足多元化战略的太极集团(600129)上半年也遭遇了挑战,在营收整体萎缩27.63%至56.58亿元的大背景下,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两大板块都分别下滑了44.03%和9.87%。而中药材资源板块虽然营收基本持平,但笔者认为这直接受益于去年中药材价格的相对高企。不过目前中药材市场价格已经在下行轨道中,截至8月份来看200个主要的大宗中药材品类中129个都在下跌,所以今年中药材板块的业绩可能也撑不住了。

为了扭转颓势,太极集团在筹划剥离房地产等非核心资产,这也反映出公司在现金流方面的压力。太极集团的失速有很大原因在于产品线老化,在藿香正气口服液之后已经多年没有爆款产品问世。

另一家一线中药企业白云山(600332)也在经历业绩疲软的挑战,其今年上半年中成药收入32.46亿元,同比大幅下滑两成。从白云山身上,我们可以窥见一个中药企业的重要特点,那就是销售费用远高于研发费用。就这家公司而言,前者是后者的10倍以上,而且从半年报数据来看,在销售费用微降3个点的同时研发费用却萎缩了27%,两者差距进一步拉大。在中成药获批数量增加,行业竞争激化的背景下,这样的抉择显然不利于长期产品力的提升。

三、行业岔路口已成定势

毫无疑问,不少中成药企业都在面临挑战,这个行业正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度调整期。

首先是行业顽疾饱受诟病之下,对中成药价格治理机制的逐步完善已是大势所趋。未来对中成药品规的管理一定会更加严格,所谓独家品种,其定价合理性也肯定会遭受更严格的审视。

集采也远未结束,全国中成药联盟第三批集采中选结果已在今年年中开始陆续在各省落地执行,而国家医保局曾表示2025年还会在地方层面开展包括中成药在内的全国采购联盟总计20个左右。高悬在中成药行业头顶的压力,越来越迫近了。

下游方面,医院端受到医保改革影响增速有所放缓,而作为第二引擎的零售端也略显乏力,2024年中成药OTC市场增速已经降到了6.2%。中成药行业的研发投入也长期偏低,虽然不少企业都在推进经典名方二次开发等创新研究,但短期内还是难以贡献收入。国际化进程也面临瓶颈,太极集团2025H1在大健康及国际业务这块的收入同比下降了64.15%。

几座大山之下,中成药行业似乎来到了前所未有的岔路口。笔者认为,这堪称一场全行业的供给侧改革,中成药企业不能再躺在老祖宗的恩萌下赚轻松的钱,需要从“营销驱动”转向“产品驱动”、“研发驱动”,最终实现规范化与产业升级。在行业完成洗牌后,真正优质的中药企业仍有机会迎来价值重估,而中成药这个先人智慧和现代技术深度交织的领域,也才会真正释放出强大的生命力来。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