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星空下的番茄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蛋黄酥
全球#工业电机 赛道正在经历新一轮的洗牌,#卧龙电驱(600580)作为行业龙头,十余年,凭借着年均超千万台电机产能和全球9大生产基地强势布局海内外。
公司手握逾1500项授权专利,为行业巨头巨头提供“动力心脏”,更是凭借高效节能的电机与数字化解决方案引领产业变革。如今这家百亿市值A股公司正式递表港股,卧龙能否借A+H资本之力突破外资垄断,重塑全球电机竞争格局,继续谱写中国高端制造的“出海故事”?
一、全球防爆霸主的技术与布局
卧龙电驱成立于1995年,是一家全球领先的电驱动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专注于多元高增长下游领域先进电驱动系统产品及解决方案的研发、制造、销售及服务,目前围绕着五大板块构建业务,包括防爆电驱动系统解决方案、工业电驱动系统解决方案、暖通电驱动系统解决方案、新能源交通电驱动系统解决方案、机器人组件及系统应用。
主营业务场景 摘自《招股说明书》
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显示,按照2024年的收入核算,卧龙电驱是全球最大的防爆电驱动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市场份额约4.5%;同时卧龙电驱还分别以2.8%和2.0%的市场份额成为全球第四大工业电驱动系统解决方案市场提供商和全球第五大暖通电驱动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整体市场地位的确不俗。客户网络覆盖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稳定的订单基础。
《招股说明书》显示,2022至2025年6月底(以下简称:报告期)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42.66亿元、155.67亿元、162.47亿元和80.31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8.39亿元、5.53亿元、8.32元亿和5.48亿元。
经营业绩 摘自《招股说明书》
卧龙电驱的核心优势深植于其全球化研发网络与规模化制造能力。通过十余年“买买买”战略,公司相继将欧洲ATB集团、意大利SIR机器人公司、美国通用电气中低压电机业务收入囊中,其45家工厂遍布中国、德国、波兰等地,海外收入占比超40%,服务网络触达100余国。
在技术储备上,公司拥有1800余名研发人员及2700余项申请专利,报告期内研发支出稳步增长,2024年达到6.24亿元。高投入带来了公司在技术研发上的实质突破,其轴向磁通电机功率密度达7.5kW/kg,对标法国赛峰集团;防爆电机技术更是成为沙特阿美、中国石化(600028)等能源巨头的核心供应商。子公司南阳防爆作为“现金奶牛”,近三年贡献了公司高比例的净利润,凸显其在传统领域的统治力。
然而,在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卧龙电驱当前整体的业务结构也正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挑战。
二、传统依赖与新兴短板的双重挑战
尽管传统业务构筑了坚实的营收基础,但依赖过重也埋下了结构性风险的种子。防爆、工业及暖通三大传统板块合计贡献了公司超过80%的营收。然而,防爆业务高度绑定油气、采矿等强周期行业,其增速在2023-2024年间已从13.15%显著降至0.19%;工业板块增速同样从11.78%下滑至0.07%;暖通板块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这种传统动能的趋缓,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司寄予厚望的新兴业务发展却不及预期。2024年,其新能源交通电驱业务收入骤降36%至3.9亿元,毛利率更是从2022年的13.4%大幅萎缩至2025年的0.8%。更严峻的是,被视为基本盘的工业电机业务增速在2025年上半年也下滑了3.5个百分点,折射出当前制造业投资放缓所带来的普遍压力。
细分领域收入情况 摘自《招股说明书》
与此同时,其他新兴业务虽展现增长势头,但规模效应尚未显现,盈利能力也面临考验。机器人组件业务2025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11.2%,表现亮眼,但其营收占比仅2.7%,对整体业绩拉动有限。更为关键的是,该业务毛利率因“以价换量”策略从2024年的23.4%降至22.1%,表明盈利质量有待提升。
虽然公司在具身智能领域已进行战略布局,例如投资智元创新(持股0.74%)并成立合资公司,但目前人形机器人技术路线尚未固化,商业化前景存在较大变数。同样,在电动航空领域,eVTOL电机订单仅200台,增量空间的打开需等待适航认证的最终落地。总体而言,新能源交通和机器人业务虽被列为战略重点,但目前商业化进展缓慢,在技术转化和市场份额方面尚未取得突破,还面临华为、特斯拉(TSLA.US)等巨头的强大生态壁垒,短期内难以成长为支撑上市公司业绩的支柱。
除了业务结构上的挑战,公司在财务与战略整合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隐忧。
三、财务战略隐忧与未来机会并存
《招股说明书》揭示的财务数据凸显了卧龙电驱当前的资金压力。截至2025年6月,公司即期的银行及其他借款金额高达51.35亿元。尽管2025年上半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激增202.5%至6.92亿元,但这主要依赖剥离亏损新能源资产(龙能电力、卧龙储能等)带来的一次性收益,其可持续性存疑。而且,公司总的现金及等价物仅有27.92亿元,整体偿债能力承压明显。
现金流情况 摘自《招股说明书》
此外,运营效率方面也存在隐忧。公司的贸易应收款项占营收比例高达67.74%,周转天数延长至125天,这不仅占用了大量营运资金,也反映出公司在产业链中的议价能力仍有待加强。2024年,公司因联营企业红相股份股价波动计提了高达2.11亿元的减值损失,这类非经常性损失直接拖累了当期净利润。
战略转型的阵痛也体现在具体业务上。公司布局新能源汽车电驱业务已逾十年,却仍徘徊在行业第三梯队,2024年甚至被联合动力等对手反超。该项收入在报告期内三年累计下滑39.7%,2024年毛利率仅1.1%,盈利能力极其薄弱。面对困境,公司被迫于2025年初以7.2亿元剥离光伏、储能等持续亏损的资产,目前仍处于战略调整的阵痛期。
过往激进的并购策略虽然快速构建了全球业务版图,但也带来了后续整合的挑战和商誉风险。通过收购ATB集团、SIR机器人等10余家企业形成的商誉账面值已达14.68亿元。然而,海外整合并非易事,例如意大利SIR机器人的技术协同尚未充分转化为营收增长;北美、中东等地的渠道建设相对滞后,本地化服务能力不足。一旦这些收购标的业绩不及预期,很可能引发商誉减值,进而对利润造成冲击。
此次赴港IPO,对卧龙电驱而言意义重大。一方面,募资将用于扩产、研发升级及新兴领域投资,有望有效缓解当前的债务压力;另一方面,依托香港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平台,公司能更有效地深化全球化布局,尤其有利于拓展东南亚、中东等增量市场。
2024年卧龙电驱的海外收入占比已达42%,港股平台有望成为加速其全球品牌渗透的跳板。卧龙电驱面临的挑战,正是当前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阶段的中国制造业的一个缩影。若能有效利用资本力量,突破瓶颈,卧龙电驱的未来依然可期。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