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新瓜,证券时报发文批判“公募基金极致抱团科技股”,
具体意思就是今年下半年有400只主动基金净值涨幅超30%,这些基金的重仓股高度重叠,包括“中际旭创、新易盛、胜宏科技”等,
官媒甚至把这一次的科技报团比作之前21年的新能源,
意指目前的科技股交易极度拥挤,股价透支,估值过高,技术迭代、客户单一、海外政策等各种风险都在积聚,需要警惕极致抱团之后的暴跌风险,
抱团股大家都知道,只是这次让我好奇的是,连官媒都发声,堪称历史首次啊
这也说明几个现象:
1、这届领导班子比之前是真的想要慢牛出现,毕竟明眼人都知道炒到最后,必然一定鸡毛,
2、主动下场抨击,说明国家队仓位应该是早就撤了,否则犯不着砸自己的脚,
不过离奇的在于,即便官媒都已经出手,被点名的某股今天盘中暴涨新高,完全无视这一波风险提示,
不知看到此情此景,新村长会不会感觉到怒火中烧,
但想了想,嘴炮确实没啥用,股民还会嘲讽官媒不懂科技股的含金量
而且你手里又没有筹码不能砸,只能眼看着游资和散户一起嗨皮,
话说到这,你可能会想,为了慢牛,新村长会不会掏出做空政策,来压一压游资嚣张的气焰?
昨天倒有个读者说去把意见反馈一下,
我只能说高层早就想过了,但推行背后的阻力太大,本来老A定义就是融资市,股市多融一点对科技股发展没坏事,
科创板估值是港股两倍,融的钱就多一倍呢~
你拿了尚方宝剑要把人统统砍翻,科技强国方针下,显然不是个人意志所能决定的。
…….
话说回来,最近还有个买方大佬也把“易中天”里的中际旭创分析师狠狠怼了一遍,观点蛮有意思,
Ps:中际是英伟达的下游,主要是给英伟达做AI光模块方向,
具体来自于一次对话:
某分析师说,目前中际是30亿利润,未来在2027年可以做到250亿利润,
买方大佬问为什么,
分析师告诉他说:因为产能已经投放下去了,到2027年就有供应出来,而且企业说了不降价,所以这部分供给基于现在产能紧缺的毛利率、净利率假设(现在净利率30%,立讯差不多是5%),最终EXCEL表里得出了250亿净利润。
随后买方大佬反问:大家都在玩命投产,凭什么能保证在利润率最高的时候大幅扩产提高产能,还能保持后续不会因为供给大幅增加而利润率下降?
半导体行业是一个发展了70多年的传统行业,只不过几十年前的宿主是诺基亚、笔记本电脑,现在变成了人工智能而已。即便是当前的产能紧缺,如何保证几年以后的投产不降价?周期从来都是“不走直线必走曲线”。
最后买方大佬被国盛分析师怒怼:“老登还是去买白酒吧”~
大体意思就是这样,我总体还是站买方大佬的,
做个股、行研的可以给出很多乐观预期,但这种乐观预测很容易一叶障目,反例随便列举一大堆,
比如2011年,在青岛啤酒迅猛发力期间,就有分析师估计:
中国人均啤酒消费量未来可以达到日本的80升,青岛啤酒市场份额达30%,利润水平达到百威英博目前800元/吨,青啤市盈率15倍,换算下来青啤市值可以3700亿,相比当时有7倍多的上涨空间,
实际结果是否有这么顺畅呢?从2011年之后中国的人均啤酒消费量反倒从33升降到了23升,远低于日本,
而青岛啤酒的市场份额到现在也依旧保持在15%左右没什么变化,
市盈率方面青啤是20倍,估值比当时预测的15PE高,实际利润水平确实也超过了800元/吨,
目前看对了两个错了两个,错在严重高估了中国人的啤酒消费成长性以及青岛啤酒的市场地位,
谁能知道未来谁做老大,谁又知道中国人突然不爱喝酒了?
结果就是直到现在青啤市值也只有900亿,和当时预测的3700亿相差甚远,
类似案例还有很多,
2015年牛市,乐视市值1500亿,就有券商研报预测乐视可以对标奈非Netflix,市值有望达到5000亿,结果17年破产,
2021年牛市,分析师认为立讯精密利润可以达到百亿,市盈率50倍,市值有望破6000亿,结果现在利润是百亿了,但市盈率只有24倍,不到当时一半,
最近的分析师预测寒武纪,市占率会大幅提升成为行业前三,市场需求大幅提升,利润率、市盈率也会达到XX水平,
其实本质和当年预测青啤没啥两样,
个股研究容易沉浸在自己研究里不能自拔,但我们做宏观研究的,其实更容易看破常识,
比如整个A股的PE中位数非理性上升,从过去的15倍PE升到了30倍,这种群体性乐观就出现风险了,
拉长看,即便有3%最终是行了,但97%就是都不行的,要排除掉97%不行的去找3%,等于是大粪淘金,难上加难。
………
说回市场,今天成交量2万亿,缩量微涨,股市半涨半跌,我继续持有手里的仓位躺平不动,
最近全天候续创历史新高,有人说全天候最近上涨完全是靠黄金在拉~
其实非也哈,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资产,就是美元债,
我们以富国全球债券美元为例,今年年内涨幅已经达到6%,尤其是最近一个月涨幅超过2%,
即便按照人民币汇率,今年收益也达到了4.8%,
今年人民币债券基金的收益就相对比较低,普遍只有1%左右,选了美债,这三个多点差距就来了,
当然把美元债基金纳入全天候组合,牺牲其实也很大,主要是美元债的限额太严重了,导致新的投资者始终没法大额买进,这也是全天候限额始终卡在10万左右的核心原因,
因此这就面临一个取舍问题,你是要规模还是要业绩,显然我是选择后者的,即便未来进一步限额,我也觉得选优秀基金的意义要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