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奔的遇见小面,失衡的天平

2025年10月15日,广州遇见小面餐饮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遇见小面”)更新了赴港IPO招股书。

遇见小面配图.png《投资者网》引力丨张静懿

2025年10月15日,广州遇见小面餐饮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遇见小面”)更新了赴港IPO招股书。若成功上市,它将成为港股市场首家专业中式面馆品牌,拿下“中式面馆第一股”的头衔。

但光环之下,风险暗涌。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资产负债率高达87.83%,流动比率仅0.56,现金储备不足5000万元,却背负着约5亿元债务。一边是门店三年翻三倍、营收破11亿的高增长故事,一边是流动性濒临断裂的财务现实。这场IPO,究竟是资本市场的高光时刻,还是企业为“续命”不得不打的一场豪赌?

遇见小面如何“卷”出赛道?

遇见小面的故事始于2014年6月,位于广州体育东横街的一家30平米小店。创始人宋奇曾任职于香港麦当劳、百胜中国,把国际快餐的标准化基因带进了川渝风味面馆。这种“快餐化”打法,让一碗重庆小面不再只是街边烟火气,而成了可复制、可扩张的连锁产品。

品牌定位川渝风味,产品线覆盖面条、米饭、小吃和饮料等30-40个SKU。截至2025年6月,门店总数已达451家,直营331家、特许经营86家,另有101家在筹建中,预计年底突破500家。其中广东省门店占比接近七成,已在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形成密集布局。

扩张速度堪称“现象级”,2025‑2027年公司计划新开约120‑150家、150‑180家以及170‑200家餐厅,三年累计新增门店约440‑530家,目标在2028年前实现千店规模。按此节奏,平均每3天左右开一家新店。招股书称,直营店平均投资回收期约14.9个月,首次盈亏平衡通常在开业两个月内达成——这在餐饮行业实属高效。

但高速扩张也带来隐忧,遇见小面在招股书中承认,业务快速扩张可能导致餐饮体验难以保持统一高品质。现实已给出回应:2024年,北京两家门店因食品安全问题被监管部门通报;网络社交平台上有189条相关投诉,包括“食用后呕吐送医”“丸子含棉线”等,解决率不足三成。

对Z世代的消费者而言,他们既要“好吃不贵”,也要“吃得安心”。当价格一降再降(2022年客单价36元,2025年上半年已降至30.9元),品质却频频亮红灯,品牌信任的天平正在倾斜。

增长亮眼,但钱从哪来?

财务数据表面光鲜。2022–2024年,遇见小面营收分别为4.18 亿元、8.01 亿元和11.54 亿元,保持高速增长。2025年上半年营收7.03 亿元,同比增长约33.8%;经调整净利润5217.5 万元,同比增长约131.56%。公司在2023年实现扭亏为盈,随后利润继续提升。

但翻开资产负债表,财务压力显现。2024年资产负债率约89.9%,2025年上半年约87.8%,远超餐饮行业40%–60%的安全线。流动比率长期低于1,2024年末为0.51,2025年上半年微升至0.56,意味着每1元流动负债,仅有0.56元流动资产可偿还。截至2024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约为4200万元,已难以覆盖约5 亿元的短期负债。

更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现金流紧张,公司仍在2023年实现1950 万元现金分红,并于2025年3月再次宣派约1470 万元,市场将此解读为“用未来的钱,还现在的债”。

正因如此,本次IPO被业内称为“求生式上市”。遇见小面表示,本次IPO募资金额拟用于拓展餐厅网络、扩大地理覆盖范围及加深市场渗透;通过升级整个餐厅网络的技术及数字系统提升公司的信息技术能力;用于品牌建设及进一步提高客户忠诚度;用于对上游食品加工行业潜在公司的战略投资与收购;及用于一般公司用途及营运资金。

在IPO冲刺关键期,二股东却选择“落袋为安”。2025年8月,百福控股(01488.HK)公告,其全资子公司奇昕以4800万元转让遇见小面1.71%股权,持股比例从17.16%降至15.44%,预计为百福控股带来约4200 万元税前收益。

一边是创始人全力冲刺上市,一边是重要股东减持套现——资本市场对这家高增长但高风险公司的分歧,已悄然显现。

千军万马挤港股,遇见小面能突围吗?

2024–2025年,中式餐饮掀起赴港IPO潮。老乡鸡、蜜雪冰城、古茗、小菜园等品牌纷纷递交申请,试图在港股讲出“中国胃”的故事。其中,茶饮赛道已有茶百道、奈雪的茶(2150.HK)等先行者,估值锚定相对清晰。

遇见小面的情况更为复杂。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4年按总商品交易额(GMV)计,遇见小面是中国第四大中式面馆经营者,市场份额仅0.5%;在川渝风味细分赛道,它位居第一。这一“细分龙头、整体微小”的定位既带来稀缺性溢价的可能,也意味着投资者缺乏可比估值参照。

港股投资者向来偏好财务稳健、现金流充沛的企业。而遇见小面的高杠杆、低流动性特征,恰恰踩中了风险红线。即便成功上市,也可能面临“流血定价”——即发行估值远低于一级市场30亿元的估值水平。

更深层的挑战在于规模化能否带来可持续盈利?过去三年,公司靠降价换增长(客单价连降四年),靠高翻台率(2024年达3.7次/天)撑坪效。但2025年上半年,同店翻座率回落至3.5,外卖占比升至18.3%,说明堂食吸引力在减弱。在价格战边际效益递减、租金、人力、食材成本持续上升的背景下,规模化能否支撑可持续盈利仍是未知数。

中式快餐的资本化浪潮中,遇见小面提供了一个典型样本:标准化能跑多快,取决于地基打得有多牢。IPO不是终点,而是资本市场对其“增长逻辑”与“生存能力”是否匹配的集体投票。在资本催熟与用户信任之间,一碗面的生意终究要回到产品本身。(思维财经出品)■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