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海离职后,华润啤酒开启“赵金配”,啤酒冠军走到十字路口

花百亿并购的白酒业务,如今却陷入亏损。

微信图片_20251031200327_3865_459.png

出品 | 创业最前线

作者 | 星空

编辑 | 王亚静

美编 | 邢静

审核 | 颂文

一家公司,两个世界。

2025年上半年,华润啤酒凭借239.42亿元的营收超越百威亚太,在营收维度登顶中国啤酒市场冠军。

然而,刚当上行业冠军的华润啤酒,内部却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表现——啤酒业务欣欣向荣,高端化成果显著;白酒业务的营收却同比大幅下滑超30%。

啤酒、白酒的分化,也将这家华润啤酒推向了战略十字路口。向左,是继续押注“百亿白酒梦”,寻找第二增长引擎的未知险途;向右,是多元化碰壁后,回归啤酒主业的无奈选择。

而刚刚完成华润啤酒管理层权力交接的“赵金配”——董事会主席赵春武与总裁金汉权,正站在这个决定企业未来走向的关键路标前。

1、管理层调整到位,开启“赵金时代”

今年10月10日,华润啤酒管理层完成了一场重要调整——具有审计和监察背景的金汉权正式出任公司总裁。

这距离侯孝海6月底卸任华润啤酒董事会主席仅四个月,也是赵春武9月初接任公司董事会主席后的又一关键人事变动。

与此同时,华润啤酒还委任阳红霞接任首席财务官一职,前首席财务官赵伟已经于今年9月份辞职。

一番人事调整之后,华润啤酒的管理层已经结束侯孝海时代,正式进入以赵春武、金汉权为首的“双核”时代。

这些变动背后,恰逢华润啤酒业绩尴尬期。2024年,华润啤酒的年营收为386.35亿元,同比减少0.76%;股东应占溢利47.39亿元,同比减少8.03%——这是自2020年以来,华润啤酒首次出现营收下滑。

而侯孝海交出的最后一份成绩单也呈现出鲜明的两面性:

2025年上半年,华润啤酒的总营收为239.42亿元,同比增长0.83%,股东应占溢利57.89亿,同比增长23.04%。

一方面,华润啤酒的啤酒业务高端化成效显著,啤酒业务实现营收231.61亿元,同比增长2.6%,毛利率提升2.5个百分点至48.3%;

另外一方面,白酒业务却在“拖后腿”。今年上半年,白酒业务实现营收7.81亿元,同比下降33.7%,在华润啤酒力推“啤白双赋能”的第三年,白酒业务的营收占比却从2024年上半年的4.9%跌至如今的3.26%。

今年上半年,公司白酒业务的未计利息及税项前盈利为-1.52亿元,由上年同期的盈利0.48亿元转为亏损,这也是华润啤酒自2023年并表金沙酒业以来,白酒板块首次出现半年度亏损。

而华润啤酒的百亿白酒收购案和“啤白双赋能”战略的核心推手正是侯孝海。

在侯孝海任内,他成功将华润啤酒从一个以经济型啤酒为主的公司,迈向一个以中高档啤酒为主的公司,营收从2016年的286.9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86.35亿元,增长近百亿;股东应占溢利从2016年的6.29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47.39亿元,其中,2023年还曾突破50亿元,达到51.53亿元。

2021年到2023年,华润啤酒曾通过多次收购布局白酒业务,从13亿元控股景芝白酒,到123亿元收购金沙酒业控股权,超百亿元的投入,至今未将白酒业务打造成华润啤酒的第二增长引擎,殊为可惜。

今年年初,侯孝海还在公开场合谈及“啤白双赋能”,而在他6月底离任后,曾经的战略蓝图,如今也变成了待解的谜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侯孝海的接棒者赵春武和金汉权组成的“赵金配”,承载着华润啤酒战略重整的期望。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任总裁金汉权的背景——他不仅持有武汉大学工学硕士学位,更拥有丰富的审计和监察经验,曾担任华润集团审计监察部副高级审计师、审计专业总监。

审计背景高管出任啤酒巨头的核心管理岗,是否意味着华润啤酒在多次并购扩张之后,开始进入一个强调风控、精细化管理及成本优化的新阶段,对此,「创业最前线」向华润啤酒发去采访函进行了解,截至发稿对方暂未回应。

2、渠道挑战:啤白协同未达预期,即时零售冲击价格体系

“华润啤酒进入白酒行业,是基于一种使命。”侯孝海希望,把华润啤酒过去的一些成功经验、锻炼出来的市场竞争能力嫁接进来,让啤酒和白酒产生更多化学反应,探索“啤白融合”的更多可能性。

为此,华润啤酒陆续收购了三家白酒公司的股权——景芝白酒、金种子酒业和金沙酒业。

华润啤酒为“啤白双赋能”战略落地还搭建了一套实施框架:2023年1月,启动组织变革,成立华润酒业,作为独立非啤酒业务事业部与主营啤酒的华润雪花并行。

此外,在2023年渠道伙伴大会上,公司还提出了同利、同行、同赢等“六同”理念,将白酒产品通过华润啤酒的经销商与餐饮终端进行推广。

2024年上半年,金沙酒业的主品牌「摘要」也曾表现亮眼,销量同比增长超50%,实现超8亿元的营业额。到了2025年上半年,「摘要」的营业额出现下滑,营业额降至约6.2亿元。

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消费市场疲软且白酒行业遭遇“禁酒令”的政策影响;另外一方面,则是华润啤酒自身的啤白协同效果有限。

今年8月19日,赵春武在华润啤酒的业绩说明会上坦言:“啤白双赋能”在第一阶段的效果还没达到预期。

赵春武透露,近两年华润啤酒希望能通过啤酒的渠道将白酒做大,一些优质的啤酒大商同步销售白酒,营业额也超过4亿元。但这种合作只停留在浅层,相当于将啤酒的经销商介绍给白酒项目公司,未来还需要深入发展。

华润啤酒在2025年中期报告中表示,今年下半年,华润啤酒将通过啤酒业务已建立的渠道网络,积极增加中档和光瓶酒产品覆盖和销售,争取下半年销售有所提升。

只是,简单的渠道复用并不一定能产生“化学反应”,啤酒与白酒的消费人群和特点,以及市场培育方式均有不同之处。尽管华润啤酒的啤酒业务一直在致力于高端化,但售价8元/瓶以上的啤酒就已经算是高端定位,而对于白酒品牌来说,100元到300元价格带的白酒也只是中端酒。两种酒的定位不同,实难强融。

不仅如此,公司面临的外部渠道挑战同样存在。尽管华润啤酒与阿里、美团闪购、京东、饿了么、歪马送酒等平台达成战略合作,2025年上半年的线上业务和即时零售业务整体商品交易额(GMV)分别同比增长接近四成和五成,但即时零售平台掀起的“补贴战”也给华润啤酒带来一些困扰。

今年8月,华润啤酒四川营销中心发布了《关于即时零售平台勇闯、纯生系列全面停货的通知》,直指即时零售行业“价格战”导致的市场乱象,导致华润啤酒产品,尤其是「勇闯」系列产品多次出现价格突破红线标准的情况,部分平台消费者到手价低至30元/件。

这扰乱了华润啤酒的价格体系,倘若长此以往,甚至可能会威胁公司啤酒业务的高端化转型。

华润啤酒暂时断供的决策显示出其控制渠道乱象的决心,同时也侧面反映出此前其对新兴渠道控制力方面的不足,这一举措更像是应急之举。

无论是战略,还是渠道,都可能决定着华润啤酒未来的发展,渠道管理已成为华润啤酒最紧迫的课题之一。

3、竞争压力升级,跨界合作前景有待市场检验

当华润啤酒在高端啤酒市场高歌猛进之际,竞争对手的边界也正在变得模糊。

如今,华润啤酒的竞争对手不仅只有青岛啤酒、百威亚太、燕京啤酒等同行们,还有更多跨界的玩家在加入这个赛道。

比如,白酒企业五粮液和珍酒李渡在2025年8月份几乎同时跨界进入啤酒行业,其中,五粮液推出了「风火轮」精酿啤酒,19.5元/瓶的定价显示,他们瞄准了高端市场;珍酒李渡集团也推出了「牛市News」精酿啤酒品牌,公司董事长吴向东十分重视,亲自下场进行直播推广。

在政策调整、消费结构转型和存量竞争的三重压力下,白酒行业呈现“量缩利减”态势,规模以上企业产量持续下滑。在此背景下,白酒企业寻找新的增长曲线成为战略重点,而跨界进军啤酒赛道也顺理成章。

不仅如此,新消费与新零售公司也在挤入这一赛道——2025年10月,蜜雪冰城宣布以2.97亿元收购“鲜啤福鹿家”53%的股权,正式进军精酿啤酒领域。2025年5月,三只松鼠也推出「孙猴王」精酿啤酒品牌,跨界进入啤酒行业。

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啤酒赛道,但中国啤酒行业早已进入了存量竞争时代。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啤酒规模以上企业的产量在2013年达到历史峰值的5061万千升,此后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至今已连续11年未突破前期高点。

2024年,中国规模以上企业啤酒累计产量为3521.3万千升,同比下降0.6%。2025年上半年延续了下滑趋势,啤酒产量为1904.4万千升,同比下降了0.3%。

在存量竞争时代,既有老牌啤酒企业,又有新玩家跨界进入,未来华润啤酒面临的竞争压力势必会进一步升级。

有意思的是,无论是五粮液、珍酒李渡,还是蜜雪冰城、三只松鼠,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锁定在了精酿啤酒这一细分品类上。

在啤酒行业内,精酿啤酒仍处于高速增长态势。中金公司早在2021年就发布研报指出“精酿啤酒正成为啤酒行业二次高端化方向”,中金还预测精酿啤酒的销售额占比将从2020年的6.8%提升至2025年的17.2%。

面对竞争压力,华润啤酒也在用跨界合作,拓宽产品边界。2025年10月,华润啤酒与黄酒龙头古越龙山达成战略合作,双方计划推出“黄酒精酿啤酒”,刚上任的华润啤酒总裁金汉权出席了双方的签约仪式。

在金汉权看来,啤酒的年轻活力与黄酒的悠久醇厚具有巨大的融合潜力,此次合作是华润啤酒拓展产品边界、深化品牌内涵的重要一步。

然而,这种跨界合作的产品究竟会是持久的创新还是一时的噱头,产品销量未来究竟如何,尚待市场进一步检验。

总而言之,华润啤酒的新任管理层面临严峻的战略抉择:究竟是继续投入资源加码白酒业务,还是适时切割止损,聚焦啤酒主业寻求差异化竞争?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唯一确定的是,过去的成功经验已不足以指引未来。华润啤酒需要一场深刻的战略重构,而非简单的战术调整。

对于刚刚开启的“赵金时代”来说,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

*注:文中题图及未署名图片均来自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