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卖芯片,才是阿里的大生意

平头哥赢麻了。

文源:源Byte

作者:柯基的柯

368亿美元。

这是8月29日,阿里美股市值一日之内增加的数字。

引爆点?不是一份超预期的财报,也不是一款革命性的新产品。仅仅是一则传闻,关于一款阿里自研、且暂时不会对外销售的AI芯片。

这有点反常。

同一时间,大洋彼岸的英伟达,正焦头烂额。他们为中国市场精心打造的“特供”H20芯片,在安全审查、价格博弈和客户的集体沉默中,走向停产。

华尔街用脚投票,他们看懂了一些东西。一些关于战略,关于模式,关于一盘早已开始的棋局的东西。

01

绕开主战场

是英伟达先绷不住的。

禁令、特供、阉割。H20芯片诞生于妥协,性能只有H100的零头。

在老黄,也就是英伟达CEO黄仁勋各种奔走游说之下,好不容易熬到了解禁,却又深陷“后门”阴影,被中国监管机构直接约谈。然后又是价格问题,一笔15%的新增费用,英伟达想让中国客户买单,(说白了,就是涨价),直接提价18%。

甚至在最新的财报电话会上,外界对英伟达的整体业绩上涨没有太多期待,全场焦点都在“缺失中国”上。

市场不干了。

字节犹豫,腾讯观望,一扇巨大的门,就这么要关上了。一个价值数百亿美元的市场真空,就这么魔幻地诞生了。

但风暴的中心之外,总有人在安静地做自己的事。

回到2018年,一个叫张建锋的阿里高管,给新成立的芯片公司取了个奇怪的名字:平头哥。他说,要学蜜獾“天不怕地不怕”。

这种命名方式和调性,很不互联网,也更不太阿里。

平头哥的第一个动作,就足以让当时的市场感到困惑。当所有人都盯着GPGPU这条最光鲜、也最拥挤的赛道时,平头哥团队却把目光投向了别处,他们看到了RISC-V,一个在当时还略显稚嫩的开源架构,没有ARM的授权枷锁,也没有x86的封闭生态。

只不过,这多少有些赌的成分,赌的不是一款产品,而是一个未来标准。

他们选择免费开源玄铁处理器IP。

截图来源于玄铁官网

这在当时被一些人看作是“不务正业”。放弃唾手可得的IP授权费,去做一件吃力不讨好的“布道”工作。但数据的回击是冷酷的:截至目前,玄铁CPU的出货量已超过150亿颗。在无数物联网设备、智能家居和工业模块中,悄悄植入了阿里的技术基因。

然后是第二次“绕行”。

在阿里内部,负责“城市大脑”的团队一度很痛苦。要实时处理杭州主城区成千上万路摄像头传回的视频流,需要天文数字的算力,传统的GPU方案,成本高得吓人。含光800芯片,并非诞生于某个高瞻远瞩的战略规划,而是诞生于这种具体而痛苦的业务需求。

它不是一款“六边形战士”,而是一把手术刀。

专门为阿里的视觉处理场景而生。78563 IPS的推理性能,500 IPS/W的能效比——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业务逻辑的重构。过去需要40颗传统GPU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只需要4颗含光800,同时延迟从300毫秒降至150毫秒。

结果是,部署城市大脑的硬件成本,直接节约了35%。这笔省下来的钱,就是含光800存在的全部意义。

02

阿里的精算

4.76亿美元。

这是市场研究机构IBS给出的5nm芯片设计的入门费。不是总投资,是入门费。

平头哥的倚天710,恰恰就选了这条最贵的赛道。

一家以精明著称的电商公司,为什么死磕硬核制造,尤其是芯片这种需要长线投入的硬科技,背后的逻辑就简单两个字。

自救。

“自研服务器芯片与阿里云后续发展潜力有莫大关系”,张建锋的这句话,几乎挑明了一切。云计算就是一门规模巨大的“算力租赁”生意,最大的成本就是服务器,也就是芯片。

芯片概念图 | 源Bytet制

对于已经踏入云计算的阿里,必须算明白这笔账,缺乏自研芯片,意味着云计算的本源供应都攥在别人手里时。

通俗一点的解释,就是要被“卡脖子”。

环顾阿里所处的周遭环境,尤其是在服务器芯片领域,英特尔的x86架构是绝对的统治者。根据IDC的数据,x86服务器常年占据整个市场超过90%的收入份额,而英特尔自己,又吃掉了x86市场90%以上的蛋糕,几乎就是铁板一块。

而在AI加速领域,英伟达的CUDA生态则是另一道高墙。它不仅仅是硬件,更是十年时间里积累起来的软件、库和开发者习惯。几乎所有的AI公司,最初都只能在英伟达的土地上盖房子。

若想完全把控自己的命运,且在起步阶段不被英特尔、英伟达这样的巨头扼杀在摇篮里,就需要另辟蹊径。

阿里不是第一个想明白这个道理的人。

在大洋彼岸,亚马逊早就用自研的Graviton芯片,在云服务市场杀出了一条血路,把价格打到了地板上。苹果则用M系列芯片,告诉了全世界什么叫软硬一体的恐怖效率,这些不是什么秘密,是公开的阳谋。

阿里看的,是这些已经验证过的、冷冰冰的商业成功范例。

倘若阿里选择GPGPU这条路线,那将意味着陷入与英伟达、AMD的市场肉搏战,意味着要从零开始构建一个足以对抗CUDA的软件生态,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重要的是,依然会将自己暴露在美国的供应链炮火之下。

03

用商业模式获胜

财报不会骗人。

2026财年第一季度(2025年第二季度),阿里云收入增速26%,三年来最快。CEO吴泳铭在电话会上点明:AI相关收入,连续八个季度三位数增长。

当英伟达留下的真空出现时,阿里用来承接的,不是硬核技术,而是一套完整的商业逻辑。

自研的倚天和含光芯片,大幅降低了阿里云的算力成本。倚天710,这颗基于最新ARMv9架构、拥有128核CPU、集成了600亿晶体管的5nm芯片,在SPECint2017基准测试中得分达到440,超出业界标杆20%,而能效比更是优越50%以上。反映到云服务上,就是算力性价比提升超过30%,单位算力功耗降低60%。

高性价比的AI算力服务,吸引了海量的AI开发者和企业客户。全球企业软件巨头SAP,选择阿里云作为其全球云计算合作伙伴,支持客户在阿里云上运行和管理其核心软件系统。这是一个强烈的信号。

客户的广泛应用,又像最高级的燃料,反哺着阿里的技术迭代。从升级版的Qwen3,到开源的多视频生成模型和文生图模型,阿里的AI模型库在快速进化。这些模型,又进一步增强了阿里云对客户的吸引力。

机器后方播撒下的玄铁生态种子,也开始发芽。蚂蚁链发布的首款自研区块链安全芯片,其核心就搭载了平头哥的玄鐵高性能处理器。

这算得上是一个完美的闭环,开源的IP培育了生态伙伴,生态伙伴的创新产品最终又会成为阿里云的潜在客户。

不过,商业模式的成功,往往是通过他人的困顿来映衬的。

腾讯的打法更像个聪明的基金经理,在牌桌上四处下注——燧原、摩尔线程… …它不会输掉整个游戏,但也永远无法All in。这种模式分散了风险,但也使其难以形成软硬一体的深度协同效应。

而华为?华为是战士。

被时势推到了第一线,用昇腾硬撼CUDA的百年帝国。根据IDC的数据,2024年中国GPU市场,华为昇腾已经抢下了23%的份额。这是一场值得尊敬的血战。

甚至,市场有传言称,为抢夺芯片市场,华为决意要降低盘古大模型的权重,集中精力在昇腾生态的建设上。

截图来源于昇腾官网

不过,芯片领域究竟是赢家通吃,还是多种模式并存,还有待时间去检验。

在最近的财报电话会上,吴泳铭重申了那个数字:3800亿。未来三年的投入。他还说,面对风险,已经准备了“后备方案”,有“不同的合作伙伴”。

棋局,还远未结束。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