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认为,9月正是下一轮光伏行情的关键窗口,而核心的催化剂只有一个字:涨。
一、涨价已在途中
涨价的预期并非空中楼阁,产业链各环节已经开始出现积极信号。
进入9月后,多晶硅企业的限产限销开始执行,部分企业已尝试拉涨硅料价格,最高报价触及55元/千克,市场博弈气氛渐浓。
价格传导很快体现在硅片环节。
本周硅片企业开启了新一轮提价。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提价的背景下,9月份国内硅片的排产计划预期不降反升,这是今年以来的首次。多数企业选择上调开工率,整体产出预计将高于8月,显示出下游对硅片的需求非常旺盛。
电池片环节也出现了结构性上涨。部分尺寸的电池片价格再度上调,而这次上涨更多是依靠真实的供需关系改善作为支撑。例如,183N尺寸的电池片,因部分产能转向210系列,导致有效供给收缩,过剩压力得到显著缓解,价格随之上行。
而210N尺寸则受益于下游对高效产品的结构性需求,但其自身受限于产能和良率瓶颈,供给趋于紧张,新签订单价格已涨至0.295元/瓦。
最终传导至组件端,本周光伏组件市场呈现出量价齐升的喜人景象。根据SMM的统计,单周中标均价达到1.28元/瓦,环比上涨0.59元/瓦;中标总采购容量更是达到了4731.8MW,相比上周激增近4GW。
这充分说明,终端需求正在强力复苏,并且有能力消化上游传导而来的价格上涨。
二、核心驱动与短期支撑
核心驱动力来自供给侧的持续优化。
备受关注的硅料收储方案仍在稳步推进,行业自发的限产限销举措已初步落地,目标是在9月内达成最终协议。后续可以密切跟踪合资公司的成立进展及各家企业的出资情况。
此外,能源消耗标准也可能成为淘汰落后产能的另一个有力抓手。下周即将召开的硅业大会将重点讨论能耗标准,这或许会成为加速行业出清的关键变量。
短期来看,市场也存在坚实的支撑。
首先是需求的重启。第三季度,由于各省在等待136号文细则落地,国内需求几乎陷入真空。随着政策明朗化以及机制电价竞价的开启,此前持币观望的项目将重新启动。只要经济账能算得过来,需求的复苏将为价格上涨提供顺畅的传导路径。
其次,在“不得低于完全成本销售”的行业共识下,枯水期电价的季节性上涨将直接抬高生产成本,从而推高整个行业的价格中枢。对于拥有成本优势的龙头企业而言,这意味着利润空间的进一步扩张。
关注后续催化
未来半个月内,两场行业大会将成为重要的观察窗口。
9月10日至12日在包头举行的硅业大会,将聚焦上游原材料,大概率会深入讨论能耗标准问题。一旦标准修改超出市场预期,将极大加速落后产能的出清。
紧接着在9月15日至17日举行的光伏产业大会,则将聚焦全产业链,预期会讨论“光伏入市”的电力市场化交易问题以及N型等新技术的发展,为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概念股梳理
硅料环节:通威股份、协鑫科技、大全能源
电池与组件:隆基绿能、爱旭股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天合光能、阿特斯、横店东磁、钧达股份、聚和材料、博迁新材、帝科股份
硅片及辅材:TCL中环、双良节能、弘元绿能、福斯特、美畅股份、福莱特、海优新材、中信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
近期热点发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