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财报超预期,单日飙涨近20%,成功突破5月份的反弹高位,市值增加3400亿港元,并带动两地AI板块冲高。
除了阿里,利好消息还有不少,如高盛时隔一周再度上调寒武纪目标价至2104元,料受益中国云支出扩张,华虹公司重组预案出炉,拟收购华力微97.5%股权,今日复牌,股价大涨接近10%,等等。
回顾本轮慢牛行情,科创概念一直是上涨领头羊之一,科创100指数ETF(588030)今日上涨2.51%。
自4月8日以来,科创AI涨超67%,科创100指数涨超57%。
其中,资金持续流入科创AIETF(588790),单单8月,资金净流入10.88亿元,年吸金66.57亿元,最新规模90.72亿元,稳居同指数第一。
科创100指数ETF(588030)最新规模65.32亿元,今年以来日均成交额3.38亿元,活跃度在同类ETF中第一,规模位居前列。
资本市场对于AI概念的强烈回应,不仅体现了对相关企业出色业绩表现的认可,更折射出资金对AI产业前景的持续看好。
01
AI已成业绩新引擎
细读阿里巴巴这份财报,可以发现几个关键亮点。
尽管集团总收入同比仅增长2%,但净利润却大幅上升76%至424亿元。更为重要的是,云智能业务表现抢眼,增速较上一季度继续提升。
在财报电话会议中,阿里巴巴管理层透露:“过去四个季度,公司在AI基础设施和产品研发上的投入累计超过1000亿元”。
这种大规模投入已经开始产生回报,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多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长。
阿里巴巴CEO表示:“无论是阿里云在客户AI需求推动下的高速增长,还是各类消费级和企业级场景的AI体验升级,都显示出AI正在成为公司增长的新引擎”。
就在阿里巴巴公布财报的同一周,科创板上市的寒武纪也公布了其2025年上半年业绩,营收同比激增40多倍,达到28.81亿元,首次实现半年度盈利10.38亿元。
寒武纪也因此实现市值在年内翻倍增长,股价一度超越茅台,成为科创板市值最高的企业,并被纳入多个重要指数。
两家公司的业绩表现,再一次验证AI算力需求的爆发式增长,为整个AI产业链注入了信心。
从资本的角度看,当中的积极意义就在于,高速的业绩增长,一方面可以很快地消化高估值,另一方面也让市场认识到企业业绩处于高增长,愿意不断拔高其估值,即高增长伴随高估值,两者相互作用,螺旋上升。
这种情况,在过往科技产业高速发展的阶段很常见,既是产业高速发展的证明,也是比较好的实体经营和投资获利阶段。
AI企业、板块以及相关指数,不仅迎来价值重估,更是进一步提升的机会。
其中,作为科技成长宽基代表,科创100指数ETF(588030)今日上涨,年内涨幅50%,成为市场表现最好的宽基指数之一;科创AIETF(588790)自今年1月9日上市以来涨幅超66%。
两者表现明显优于大盘,反映出市场对科创板块的青睐。
原因之一,在于这些指数对于AI优质标的覆盖度,如科创AIETF(588790,联接C:023521)覆盖人工智能产业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其中半导体权重达54.1%,第一权重股寒武纪占比就高达16.62%;
科创100指数则聚焦科创板中等市值公司,“硬科技”行业配置均衡、“专精特新”含量较高。相较科创50指数,科创100指数的行业分布相对均衡,从申万二级行业看,指数成份股主要分布在半导体、医疗器械、化学制药、电池、生物制品等新兴科技行业,成长风格突出。
值得一提的是,科创100指数ETF(588030,联接:019858)管理费率为0.15%,托管费率为0.05%,费率在股票型ETF中最低,为投资者布局科创板提供了低成本、高流动性的工具。
02
全球AI热潮持续
毫无疑问,AI已经成为,并将持续成为全球的投资热点。
实际上,阿里巴巴、寒武纪等财报引爆的AI热潮,并不算新鲜事。
让我们把目光放宽一些,用全球视野去看,中报季多家科技大厂已经有强劲的财报数据证明,整个AI产业都在加速前进,包括AI云计算微软、谷歌、亚马逊,算力的英伟达、AMD,应用层面的meta,多家公司出现财报后股价一度冲上历史新高的现象。
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前6个月,美股“七姐妹”资本开支接近1750亿美元,同比增速高达63%。这些投资甚至超过了美国政府同期在教育、就业和社会服务领域的支出总和。
微软、谷歌、Meta和亚马逊等巨头纷纷上调资本支出指引,微软2026财年资本支出或超过1200亿美元。
除了美国,欧洲、东亚(如日本、韩国),也大撒币,重注AI产业,如韩国正积极转型,发布“新政府经济增长战略”,计划以“人工智能大转型”和“超创新型经济”为目标,推进企业主导的“三十大技术领先项目”,将设立规模超100万亿韩元(约5158亿元人民币)的公共基金,用于发展AI未来战略产业。
这些,都直接推高了AI算力的需求,为AI大模型的加速进化提供更多可能性。而算力和大模型的加速进化,又会加快AI大规模应用的到来,这可能是一个比AI基础设施还有庞大的商业机会。
正因如此,全球AI投资持续火热。
结合各大科技公司的指引与彭博预测数据,预计2025年美国“七姐妹”总资本支出约3700亿美元,2025-2027年累计支出1.5万亿美元,超过前十年的投资总额。
假设这些巨头的AI投资占全美的80%,预计2025年全美AI总投资4600亿美元,较上年增加超1500亿美元,增速近50%,对GDP增长贡献比例约27%。
这种投资规模占美国GDP的比例(约1.5%),已超过2000年互联网泡沫期的互联网相关投资占GDP的峰值(1%),且仍可能继续上升。
这种热潮,绝非只在美国一地,实际上,在中国、欧洲,以及其他发达经济体中,正在上演。
03
为何是科创板?
面对这场极具革命性的科技产业,全球投资者都在积极寻找AI投资地。
纳指固然是其中热门地,但热门地绝非纳指一处,“新大陆”并不少,如港股、创业板、科创板等地,都云集了不少优质AI企业。
而作为科技创新企业的“大本营”,科创板在本轮AI浪潮中具有独特优势。
在公认的AI三大核心领域:AI算力基础设施、多模态大模型与应用平台、AI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场景应用,科创板均有涉及。
如AI算力,有近期大热的寒武纪、海光信息,还有代工企业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以及澜起科技、芯源股份等等;
在大模型方面,虽然没有像open ai、deepseek这类平台公司,但配套的公司还是不少,如虹软科技、云从科技等等;
在应用层面,则有办公软件金山办公,专注计算机视觉和大数据分析的格灵深瞳、视觉系统与AI算法企业凌云光、消费电子石头科技等等。
更重要的是,后续还有不少IPO苗子,会登陆科创板,成为AI板块的“新血液”。
完整覆盖整个AI产业链,或是资金面对科创板AI板块的配置力度显著加大的根本原因。
今年以来,科创板日均成交额和换手率稳步上升,机构调研活动频繁,科创板ETF总规模已突破2500亿元,反映出市场对科技成长型资产的偏好正在提升。
其中,科创板AI主题ETF呈现持续资金净流入态势。
具体到ETF产品,前文提到的科创AIETF(588790)资金流入居前。
04
结语
全球AI的投资热潮仍在持续,各大科技巨头引领投资浪潮,各国也在寻求监管与创新平衡,积极转型,重注这个新兴科技赛道。
尽管前期有一定的延迟,但中国在AI方面的追赶速度并没有落后,政策上、资金上、研发上、应用上,都在发力。
更重要的是,从相关企业的财报上,已经看得到投入产出,寒武纪、“易中天”、阿里巴巴等企业出色的财报表现,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AI产业的蓬勃发展。
海内外的数据都表明,AI已经从一个技术概念,转变为企业增长的核心推动力,正在为企业提供实打实的盈利增长。
而汇聚了政策支持、资本青睐和技术突破三重利好科创板AI板块,正成为培育中国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对投资者而言,通过ETF来参与这波科技发展红利,分享AI产业成长的长期价值,或是不错的选择。(全文完)